第03版:视点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空军英烈墙:每一个名字都不朽

——追思飞行英烈传承红色基因,向这些化做云朵融入蓝天的英雄们致敬


■本报记者 熊华明

每年清明节或空军成立纪念日前后,从祖国四面八方聚集到空军英雄纪念墙前的人特别多。

图①:90多岁高龄的战斗英雄王天保在英烈墙前向战友敬献鲜花。

图②:原空军学院参谋系第八期学员毕业30年后,自发组织到空军英烈墙前开展凭吊活动。

熊华明摄

图③:每年空军成立纪念日,空军都会在中国航空博物馆隆重举行向英雄纪念墙敬献花篮仪式。

张东贺摄

英雄,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天空中灿烂的星辰。尊重英雄,缅怀先烈,是一个国家铭记历史、展望未来的重要途径。这既是对英烈的告慰,也是对后辈的激励。

坐落于北京北郊的中国航空博物馆里,有一面空军英烈墙。那上面有1776个鲜红的名字,深深镌刻在花岗岩墙体上。正如一位著名作家所说:“那一行行英雄的名字,标定了空军精神的制高点,本身就是最好的壮烈文字。”在那里,英雄不再是一个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的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命个体,这是人民空军对历史上每位流血牺牲英雄的尊重。

让我们走近这面空军英烈墙,聆听英雄的故事、传承英雄的精神。

年轻的鹰, 为了理想魂留长空

英烈墙上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由于烈士众多,请原谅本文无法一一讲述他们的故事,只能先从那些具有历史坐标性的英烈讲起。

排在名单首位的烈士是刘云,他是我党从事飞行事业的标志性人物,既是党内牺牲的第一位飞行员,也是我党培养的第一名飞行员,还是党内最早驾机作战的军人。

1923年,刘云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6月转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出任孙中山大元帅府航空局军事飞机学校教务主任兼党代表,成为我国航空史上最早的共产党员。在讨伐陈炯明叛乱的战斗中,刘云多次与德国飞行教官一道,驾机飞抵陈炯明盘踞的惠州,侦察敌情、散发传单、投掷炸弹,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最早驾机作战的军人。1930年6月,他被任命为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委员兼长江局红军总参谋长,同年9月2日,在武汉因叛徒出卖而不幸被捕。蒋介石闻讯后大喜,连夜从南京飞抵武汉劝降,遭到严词拒绝,9月6日,刘云英勇就义。英烈墙上,像刘云一样牺牲在人民空军成立之前的烈士共有10名。

人民空军成立后牺牲的首位飞行员是王玉珂。他1948年2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3月7日从上海驾驶1架英制“蚊”式战斗轰炸机飞抵石家庄,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12月3日在上海试飞时牺牲。

英烈墙上还有一名外籍飞行人员,他是空6师18团空战射击主任李秉泽,朝鲜江原道人,1945年10月加入东北民主联军,194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应朝鲜政府要求,大批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工作的朝鲜籍军人回到朝鲜,但李秉泽坚决要求留下工作。1952年10月1日,李秉泽驾机参加沈阳庆祝国庆的空中阅兵,返航时不幸发生事故壮烈牺牲,年仅26岁。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牺牲的飞行人员中,年龄最小的是武贺金,轰炸航空兵某团领航员,1951年3月26日在飞行训练中牺牲,年仅18岁。人民空军初创时期,飞行人员的年龄大都在20岁左右,因此被称为“年轻的鹰”。他们朝气蓬勃,有的还没有结婚甚至没有谈过恋爱,便化作了蓝天中的一道彩虹。为了党的革命事业和强国梦想,为了理想,他们勇敢面对困难挫折与生死考验,前仆后继地献身祖国的飞行事业。

战火纷飞, 英勇作战不畏强敌

人民空军是在战火中诞生、战斗中成长的。

人民空军建立初期,国民党军队溃败逃到台湾,其空军不断对我国大陆沿海城市进行轰炸破坏、对内陆腹地展开侦察。之后,朝鲜战争爆发,人民空军一方面担负要地防空、支援进军西藏和清剿残匪等作战任务,一方面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战争是人员装备、技战术和智慧最激烈的对抗方式,生与死往往就在一瞬间。人民空军在作战中牺牲的每名烈士都很英勇,这里重点讲述两次群体牺牲的悲壮故事。

在朝鲜战场,飞行时间普遍不到100小时的志愿军空军,面对大部分参加过二战的美国空军飞行员,毫无畏惧。至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志愿军空军共击落美军战机330架,击伤95架,书写了以劣胜优的奇迹。但这些胜利也是用巨大牺牲换来的,志愿军空军共有116名空勤人员魂留长空。

在第二次轰炸大和岛的作战行动中,志愿军空军一次损失4个机组牺牲15名人员。如今,这4个机组的烈士还保持着当年的编队形式,永远地列阵于英烈墙上。

那是1951年的11月30日,志愿军空军第8师24团出动轰炸机9架,由大队长高月明率领,第二次轰炸大和岛。联合机群刚进入海面上空,突然遭到美空军30多架战机偷袭。联合机群按照上级命令一面组织反击,一面继续向目标奋勇飞去。激战中,张浮琰机组和毕武斌机组相继坠海,壮烈牺牲。其余机组冲破拦阻到达目标上空,把炸弹倾泻到大和岛,将敌特部队驻地变成一片火海。在此次空战中,机组人员牺牲时平均年龄21岁,最大的24岁,最小的仅有19岁。

在国内进军西藏的战场上,人民空军担负着空投支援任务。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无常,在装备器材落后和航空技术力量薄弱的情况下,要在这里执行空投任务困难重重。空运队指战员在这里打响了一场又一场开辟航线的攻坚战,不少人牺牲于此,魏雄英机组就是其中之一。1952年6月7日,魏雄英由新津机场起飞,至昌都地区空投粮食,返航途中遭遇恶劣天气失联。由于当时通信导航条件简陋,飞机失联后下落不明,部队虽派人沿途打听查找,始终没有获得有用线索。直到一年后,牧民在放牧时发现飞机残骸报告当地政府,才最终确定飞机不幸撞毁在康定贝母山的主峰,空勤组5人、空投员4人全部牺牲。四川康定民政局在下瓦斯村为他们修建了“空军墓”,凭吊和缅怀9位烈士。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战斗机飞行员年轻的生命更是无价之宝。但是,在生命之外,我们还看到了更加珍贵的东西,那就是人民空军的忠诚与无畏。”网友说,“感恩他们的牺牲。”

和平年代, 飞行训练以身许国

随着国土防空作战的胜利,人民空军由过去主要在战场上练兵,逐步转变为成系统的正规军事训练,飞行员群体告别了在战争中大规模牺牲的阶段。但在常态化训练中,牺牲也是不可避免的。空军指挥学院教授王明亮说:“空军的飞行员每时每刻都在承担着生命风险,这是空军职业的特点。”

英烈墙上很多在训练中牺牲的烈士生前都是技术过硬的训练尖子。12航校训练处副处长鲍寿根是“大比武”时期空军著名的尖子飞行员,曾被空军授予“空中神炮手”荣誉称号,在1977年11月17日的飞行训练中不幸牺牲。

有的烈士凭借过硬的技术和心理素质,在与死神的较量中掰赢过手腕。轰炸航空兵某师飞行技术检查主任孙鄂军就是如此。他曾因带领机组成功处置一起重大空中特情,所在机组被空军记集体一等功。

1983年11月2日上午,孙鄂军机组奉命驾驶轰-6飞机执行训练任务,被一架歼-6飞机严重撞伤,对外无线电联络全部中断,升降舵被卡,活动范围只剩下正常时的1/3,飞机倾斜坡度达到45°,以每秒30米的速度急剧下坠。危急关头,机组全体人员紧密配合、果断处置,奋力改平了飞机。由于不具备迫降条件,途经2个机场都被迫放弃着陆机会,最终在第3个机场成功迫降,确保了人员财产安全。但7年后,孙鄂军机组在一次驾机起飞时,飞机发生故障,撞到跑道前的土包,孙鄂军与同行机组成员均壮烈牺牲。

据了解,引发飞行事故的原因主要有恶劣的天气条件、飞机的机械故障、飞行员操作失误、地面指挥及勤务保障过失、飞鸟撞击飞机等多种因素,具有偶发性、瞬时性等特点,这些在飞行实践中一直难以做到周全预防。

2008年,牺牲飞行员李剑英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他的英雄事迹传遍了祖国大地。造成这次事故的原因就是飞鸟撞机。2006年11月14日,李剑英在完成训练任务返航途中,遭遇鸽群撞击,发动机空中停车。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他放弃了跳伞逃生的机会,选择了迫降。迫降过程中,飞机受到高出地面水渠护坡的阻挡,爆炸解体,李剑英壮烈牺牲,用生命践行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自人类有飞行活动以来,流血牺牲就如影相随。一支军队要走向强大,一个国家要实现复兴,必然会有人牺牲奉献,以往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未来也将如此。空军英烈墙上那些烈士们的牺牲告诉我们,人民空军在实战化训练的道路上没有终点。

相关链接

空军英雄纪念墙的建设与意义

2009年初,空军党委决定在空军成立60周年之际,在中国航空博物馆兴建空军英雄纪念墙等雕塑景观群,为中国空军重大节庆活动和广大民众提供一个缅怀英雄、祭奠英烈的场所。雕塑景观群依地势而建,分布在馆区的南北轴线上,长380米,宽60米,由南向北依次为“蓝天魂——英雄纪念墙”、英雄大道群雕和利剑主雕塑。

“蓝天魂”主雕塑正面,象征过去、现在、未来三代飞行员的巨型石刻头像并肩而立,目光炯炯地凝望着天空。向两翼伸出的英雄纪念墙,一面为英烈墙,镌刻着人民空军组建以来在作战和训练中牺牲的1776名飞行人员的名字;一面为英模墙,镌刻着被中央军委和空军授予荣誉称号的263名英模人物的姓名和称号。英烈和英模组成了人民空军飞翔的双翼,他们以舍生取义、忘我奋斗等方式,标定了空军精神的制高点。

自2010年11月11日以来,每年空军成立纪念日,空军都会在这里隆重举行向英雄纪念墙敬献花篮仪式,缅怀为人民空军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先辈和英烈。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