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深入推进,一批跨军兵种、跨战区的干部被交流到省军区或预备役部队任职。今年,某预备役部队就接收了10余名交流干部。其中个别同志自认为来自训练强度较高的现役部队,军事训练底子厚,到了预备役部队,不用猛干也能玩得转。没想到,在一次考核中,不少交流干部竟被原来就在预备役部队工作的现役干部甩在了后边。
其实,抱着“吃老本”心态的人,并不只个别交流干部。基层部队有不少类似的现象,比如一些拿过比武名次的士官,到了一定的兵龄,便开始放松自我,“啃老本”不说,还有的主动提出要到后勤单位工作;还有一些基层单位,只想着单位曾是“××先进单位”“××建设标兵”而不埋头苦干,到最后,除了能拿老一辈的功绩去汇报外,自己这一代人的业绩却乏善可陈。追根溯源,这都是由于奋斗意识不牢造成的。
那么,如何保持奋斗的姿态呢?笔者认为需做到三点:
认清自我定位,常怀危机意识。经历改革之后,很多单位的编制被压缩,加上职能任务的拓展,不少岗位对能力素质要求更加全面、更加严格。这从体制安排上逼着选人用人导向朝着“能者上、弱者下”转变。身在岗位上的人要有随时被人超过、随时被人替代的危机意识,否则,很可能无法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
忘掉曾经的成绩,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写过一篇文章《伤仲永》,讲述了一个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天资非凡,具有“指物作诗立就”的能力,父亲把方仲永的天赋当作别人宴请吃饭或赚钱的资本而忽视了后天的培养教育,久而久之,神童不神,成了“泯然众人”的庸庸之辈。天赋再强,成绩再好,只能说明在向着下一个目标出发时比别人多了一些领先的优势而已,并不能决定以后的发展成就。假若一味沉醉其中、坐吃山空,过去的辉煌很可能成为未来“泯然众人”的问题源头。
不要轻看自己的努力,善作善成,久久为功。在面对棘手矛盾难题时,一些人总感觉一己之力对于改变现状无异于杯水车薪,见效不大,没必要去费力气。此时最考验一个党员干部的担当。袁隆平、焦裕禄、杨善洲……这一个个在自己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人,哪一个没有经历过“孤独”的时刻,但到最后,或凭借自身的学术研究,或依靠强大的精神动力,都在岗位上取得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业绩。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作为肩负强军兴军时代重任的新时代革命军人,唯有奋勇向前,奋斗不止,才能聚合起推动强军目标实现的磅礴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