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苦难洗礼,精神绽放

——“5·12”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特别报道之一


■本报记者 宫玉聪 杜怡琼 孙绍建

10年前,突如其来的汶川特大地震夺走数万同胞的生命。中华民族在悲痛中挺起不屈的脊梁,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凝聚起抢险救灾、恢复重建的强大力量。

10年来,从汶川到玉树,从芦山到九寨沟……在一次次灾难面前,人民子弟兵勇往直前,亿万中国民众守望相助,无数建设者的无私奉献连同灾区人民的坚毅前行共同汇入共和国一脉相承的精神谱系,升华为我们这个时代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伟大精神汇聚无穷力量

近日,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运输搜救团杨光机组正准备飞赴汶川地域,航拍灾区灾后重建新貌。

再次飞越,对于他们来说将是难忘的一幕——

10年前,汶川县映秀镇上空,该团杨光机组多次出动直升机,在高山峡谷开辟新航线、架设起一条条“空中生命通道”,创造了空中救灾力量“第一个在灾区降落”“第一个将救灾物资投送到灾区”“第一个通过空中运输救回伤员”的“三个第一”。

5年前,芦山县太平镇上空。在能见度极低、气流紊乱、飞行空间狭窄的不利条件下,该团派出机组第一时间赶赴芦山,冒着生命危险打开空中通道,实施救援。

10年来,从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到芦山强烈地震、九寨沟地震。灾难面前,人民子弟兵始终不畏艰险冲锋在前,亿万民众始终同心协力守望相助,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已成为民族的基因传承——

2008年,四川汶川,空降兵15勇士从5000多米的高空义无反顾纵身一跃;2010年,青海玉树,6名战士在没有任何工具的情况下,徒手刨出17名小学生;2013年,四川芦山,瓢泼大雨中,部队官兵急赴深山送干粮;2017年,四川九寨沟,救援官兵在余震中站成一排,用身体掩护游客撤离……

子弟兵筑起钢铁长城,医务人员点亮生命之光,地方救援多路出击,社会各界架起援助桥梁……当灾难降临,“我们都是汶川人”“我们都是玉树人”“我们都是芦山人”“我们都是九寨沟人”……全社会各阶层、各民族,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在灾难面前空前团结起来。从中央到地方,从震中到后方,全国一盘棋,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在大范围内快速集结、有效调配,汇聚着“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无穷力量。

灾区变景区,家园变花园

漫步在当年特大地震的震中——汶川映秀镇,川西民居、藏寨风情、羌式建筑交错相融,民族风情的房屋、现代风格的场馆、宽敞平整的街道顺势铺展开来,行人脸上挂满幸福的笑容 。

“灾区变景区,家园变花园”,今天,这些曾经被伤痛与泪水淹没的地方,已经被希望点亮。放眼望去,目力所及,一定能看到随风飘动的五星红旗。在这里,五星红旗不仅仅是祖国的标志和象征,更是一种对党、对祖国、对全国人民的感恩。

2012年2月24日,四川省灾后重建宣告完成。540余万户、1200余万城乡居民住房修复或重建;20万失地农民异地安置,170余万受灾群众实现就业。

这样的风景不只在汶川可见。

“时代特征、民族特色、地域风貌”——迄今为止人类在高原高寒地区实施最大规模的灾后重建工程完成后,充满浓郁藏族特色的新玉树重新矗立在三江源头;

“3年基本完成、5年整体跨越、7年同步小康”——5年砥砺奋进,芦山地震灾区走出一条科学重建、跨越发展的新路……这一次次令世界惊叹的“中国速度”背后是自力更生和八方支援的雄浑交响。

穿行在今日四川,新地名让人目不暇接:八一中学、爱军路、永昌镇、江苏小区、天津小区、京安小区……每个名字背后,都铭刻着一段感人的故事。及时有力、立体高效的对口支援,彰显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能力,体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勤劳智慧的灾区人民,把来自四面八方的爱心援助转化为自强自立、重建家园的豪情。“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自力更生,不等不靠建家园”……地震过后,灾区人民以不屈意志和顽强精神,书写着民族精神的新高度。

“房屋震垮了,但精神不能垮。只要人在精神在,就能建起更美丽更富庶的新家园。”青川县民兵赵坤的身上有着多个头衔:党员、退伍军人、致富带头人。在赵坤的带领下,乡里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带动村民共同致富,成为县里的党员示范项目。该村村支书张景文介绍说。在四川,有很多像赵坤一样的民兵在重建家园、脱贫致富路上争当排头兵,也正是凭着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灾区人民迅速从废墟上站起来,擦干眼泪投入到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工作中。

“这个恩情我们一定要还上”

都江堰八一聚源高级中学,一座在震后废墟上重建的校园。玉树地震后,为了让玉树民族中学学生在最好的环境中医治伤痛,刚迁入新校园不到一年的他们整体搬出,在远离市镇的一所职业中学校址暂时安家。直到2012年底玉树学生离开,他们才回到校园。

该校副校长李拥政告诉记者,作为原成都军区对口援建项目,出于对人民军队的敬仰,这几年,这所学校已向部队输送了80多名军官和50多名士官。在这片土地上,参军入伍有着特殊的意义。据有关部门统计,在2008年征兵集中报名第一天,四川省就有5万多名灾区青年报名参军,他们说:地震发生后,是解放军把我们从废墟中救了出来,没有人民军队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这个恩情我们一定要还上。苏宇豪就是其中的一位,幸运的是,他参军后来到了在抗震救灾中屡建奇功的“铁军”,他在入伍第二年就因为在训练中表现出色荣立三等功。如今,他退伍返乡后成为人武部一名职工。他说:“不管走到哪里,抗震救灾精神一直激励我前行。”

回报社会,回报祖国,成为灾区人民发自内心、付诸行动的责任担当,始终同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发展振兴进程相随相伴。

青海玉树地震,甘孜州的49名医护人员成为首批抵达震中的省外医疗救援力量。甘肃舟曲泥石流,武警四川省总队救援队是第一支抵达舟曲的部队。10年前汶川有难,八方来援。此后,在玉树地震、芦山地震、茂县特大山体滑坡现场都能看到汶川民兵救援队的身影。

10年弹指一挥间。如今,对大多数震区群众而言,万众一心、帮扶他人已经变成一种自觉。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感恩奋进新时代。这种精神也将融汇到时代精神的主旋律中,激励我们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阔步前进。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