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汶川十年,那些被改变的人和事

——“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特别报道之二


■本报记者 范奇飞 张 蕾 孙绍建

“5·12”汶川特大地震,10年前中国人心中最刺骨的痛。

白驹过隙,匆匆十年。追寻着5月盛开的鲜花,记者步入北川新县城,宽阔的马路、洋溢着浓郁羌族风情的楼房、公园内热闹的广场舞……与其他西南宜居小城别无二致。只有不时走过的用相机、手机拍照的记者、游客,街头指向“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的路标,到处可见的“共产党好解放军亲”等标语,提醒着这就是那个被山崩地裂改变了的城市。一场地震,改变的不仅是城市,更有这里和从此对这里魂牵梦绕的那些人。

“国防绿成了心中最温暖的色彩”

——心存感恩,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是一个在北川流传颇广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冯维,北川县擂鼓吉娜羌寨人,汶川特大地震中被解放军救出。从此,那抹国防绿成了他心中最温暖的色彩。2013年9月,刚刚达到应征年龄,冯维报名参军,拿到入伍通知书那天,他在笔记本上写下“长大后我就成了你”8个字,以此激励自己奋勇争先。4年多来,他拼搏在军旅,参加了包括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国际军事比赛“军械能手-2016”等在内的多项重大任务,获得的荣誉证书、勋章、奖牌整整能装一大包。

“长大我当空降兵”。10年前,空降兵某部完成汶川特大地震救援任务回撤时,送行的人群中有一个男孩打着“长大我当空降兵”的横幅。2013年,这位名叫程强的四川什邡青年,将大学录取通知书放进包里,申请入伍并如愿戴上空降兵头盔,并成长当年在灾区救援的“黄继光班”的班长。

冯维和程强的选择,在川北乃至整个四川的青年中并不鲜见。正如冯维和程强在接受采访时所言,地震后,感恩成了他们心中一份沉甸甸的情感,而军装也令热血男儿心驰神往!

四川省征兵办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年来,全省青年应征热情持续高涨,去年征兵报名人数达到任务数的7.9倍,新兵中近一半是大学生。与此同时,部队称赞从震区走出的兵踏实肯干受欢迎,内蒙古军区某边防团军务参谋张楠告诉记者,该团驻守在中蒙边境,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义务兵申请留队的不多。2016年该团接收的30个平武兵,服从服务意识强,留队意愿高,个顶个是好苗子,不少人都立功受奖。

“不等不靠,再大的困难都能战胜”

——抗震精神融入国防动员战线血脉

“2018年,平武县计划减贫3716人、41个贫困村、贫困县摘帽,责任重大,压力不少。可再难能难过抗震救灾吗?那段日子都过了,我现在是穿着迷彩的驻村干部、第一书记,没啥说的,干呗!”5月6日,星期天,记者见到平武县人武部职工曹立果时,他正在人武部对口扶贫的虎牙藏族乡虎丰村,带领村民筹划高山蔬菜的引入种植问题。

人武部副部长吴涛告诉记者,曹立果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老家是与北川县相邻的平通镇。当年那场特大地震中,他失去了5位亲人,在与官兵共同救灾过程中,他对“迷彩绿”产生了特殊的感情。后来,他申请并成为人武部职工,兢兢业业奋战在国防动员战线上。去年人武部开展扶贫攻坚,他担任人武部对口扶贫的虎牙藏族乡虎丰村第一书记。带着“再难能难过抗震救灾吗”的那股子劲,他一年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村里,带领村民们因地制宜种茶叶、核桃、药材,发展特色农业,在致富路上越走越起劲。

“再难能难过抗震救灾吗!”这是记者在震区国防动员战线采访时最常听到的回答。灾后重建,难!民兵战斗力提升,难!脱贫攻坚,难!但国动人叫响“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困难能战胜”的口号,创造了并正在创造着一个个奇迹:灾后仅3年,省军区98个单位的100余个重建项目都顺利建成投入使用;整合应急资源,凝聚应急合力,建成各级各类国防动员应急队伍2000余支、约16万人;精准帮扶贫困村(组)近300个,帮建学校135所,帮助3500户1.2万余名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近年来,累计出动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200万余人次,在茂县特大山体滑坡、九寨沟地震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让军人军属感受更多温暖”

——关爱英雄,打造后顾无忧大后方

途经汶川县绵虒镇板子沟村,汶川县民政局副局长张辉凯指着路边一普通农户告诉记者,这是现役军人郭成律的家。一位民政局的领导为何对一位普通军属家如此熟悉?张辉凯笑着说:“春节前刚来送过喜报。现在既然路过,去问一问有什么困难。”一旁的乡镇干部向记者解释,张辉凯对军人军属有特殊感情。

张辉凯直言,作为民政工作者,关注优抚对象群体是职责。不过,在汶川和整个震区,干部群众对军人军属的确有着更为特殊的情感,这与曾并肩战斗在抗震救灾一线的经历有关。10年前地震时,张辉凯是汶川县草坡乡政府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他清晰地记得,震后第七天,是原济南军区铁军炮兵团300名官兵冒着生命危险翻山越岭穿越死亡之路,为草坡乡背来药品和食品,随后直升机为乡里架起了空中生命线;他记得,获悉邱光华机组失事的消息时乡亲们恸哭的泪水和心里的痛;他还记得几年后的2013年7月,暴雨泥石流导致草坡乡成为孤岛,还是解放军的直升机送来了药品、水和食物……“军人也都是血肉之躯,也有父母妻儿,可穿上这身军装,他们就义无反顾地抛小家为大家,我们干民政这一行的,更应该带着感情把工作做好,让军人军属感受到更多温暖!”

10年来,四川省经济快速发展,而对于给予四川人民无私奉献、有力支援的人民子弟兵,四川省各级政府也在拥军工作上与时俱进,出台多项新举措,提高军人军属待遇。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军地联合出台《四川省〈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办法〉实施细则》《四川省军人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办法实施细则》等政策法规。成都市去年下发《成都市优抚对象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法》,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区(市、县)优抚对象服务中心22个、乡镇(街道)服务站375个、村(社区)服务点4336个。绵阳市去年为提高重点优抚对象待遇,投入医疗补助149.01万元,为伤残军人配套护理费270.8万元,并继续深入开展“关爱奉献者”系列活动,号召全社会牢记历史、感恩奉献、珍惜当下。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