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战史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三十六计与古今战争——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


■赵艳斌 李双宝

原 典

“欲擒故纵”在《三十六计》中的原文为:“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意指如果逼迫敌人无路可走,那么他就会拼命反扑过来;如果暂时放松追击让他逃跑,则可减弱敌人的气势。对于逃走的敌人,要紧紧地跟踪,但不要过于逼迫敌人,以此消耗其体力,瓦解其斗志。待敌士气沮丧、溃不成军时,再突然擒获之,就可以避免流血牺牲。此计贵在不要把敌人逼进绝境,避免敌人拼死一战,使其存在侥幸心理,然后找到合适时机消灭他。

古代战例

春秋时期,郑庄公的母亲姜氏一直想让他的弟弟共叔段做国君。郑庄公即位后,姜氏逼其将郑国的京城封给共叔段,然后再找机会帮助共叔段谋国篡权。

京城乃是郑国北方最大的城邑,也是郑国北方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要地。大臣们坚决反对姜氏的提议,并要求铲除共叔段,但郑庄公以母命难违为理由拒绝了大臣的建议。

共叔段到京城后,开始招兵买马,屯粮练兵,随后还占领了郑国北方另外的两个城镇。大臣们多次请求郑庄公出兵讨伐,但郑庄公认为时机还不够成熟。

过了一段时间,郑庄公觉得时机已成熟,就假称去周王室任职,姜氏信以为真,就立刻派人送密信给共叔段,让他发兵攻打郑国都城,夺取君王之位。但共叔段率领的军队出京城不远,就被郑庄公预先埋伏的大军给歼灭了。

现代战例

1947年初,莱芜战役后,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周密策划,主动寻找战机,试图从敌人战线中间切割整体布局,各个歼灭。但敌人吸取以往多次分路进攻被歼灭的教训,把分散的兵力聚集了起来,采取“加强纵深、密集靠拢、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战法。

华东野战军通过围而不打、主动后撤和分路穿插等战术行动,与敌人四处周旋,希望拉开敌人各路部队的距离,而后歼敌一部。可狡猾的敌人却始终不上当。这时,党中央下达命令:“忍耐战意,先佯装撤退,再等待时机。”

华东野战军首长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对各纵队进行周密部署,采取一系列迷惑敌人,隐蔽主力和使敌人麻痹的行动。我军将主力向东移动,在战场上后撤“一步”,退到莱芜、新泰、蒙阴以东地区。国民党军队果然中招。蒋介石以为华东我军的撤退是因为久攻不下而疲惫撤退,便下令手下的3个兵团放开“步子”全力追击。这时敌人右翼第1兵团改变原定的稳扎稳打战法,不待第2、第3兵团一起行动,即以整编第74师为骨干,在其第25师、第83师的配合下,自垛庄、桃墟地区进攻坦埠,企图乘隙占领沂水至蒙阴公路;另以第7军及整编第48师、第65师在左右两侧担任掩护。

华东野战军集结了几个纵队的兵力,从敌人战斗队形中央楔入,利用有利地形,将整编第74师包围并全歼于孟良崮,击毙其师长张灵甫。

计谋分析

“欲擒故纵”的思想源自《老子》,书中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鬼谷子》中也有类似表达:“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用好这一计的关键,在于把握好“纵”的时间和尺度。因为时间太短不能有效削弱敌势,时间太长又容易生出变故;追敌太紧可能使敌拼死反扑,追得太松又可能错失良机。纵观古今战例,若要运用好“欲擒故纵”之计,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一是任欲而观,迫而不反。这一方法的重点在于“纵”而观之,“纵”而随之。它常用于当前的时间、地点、形势等条件对我方消灭敌人还不够成熟或不是十分有利的情况下,可以暂时放过敌人,然后再寻找有利时机,予以沉重打击。这种“纵”的方法常见手段有任纵、骄纵和放纵等,郑庄公扑灭共叔段的叛乱行动就属于放纵。

二是紧随迫势,限“纵”自耗。这种方法的重点是密切注意敌人的一举一动,因势利导,不断向其施加压力,迫其在限定的“范围”内活动,然后采取措施,让敌人暴露弱点,出现判断决策失误,待其自懈自疲自耗时,审时度势予以沉重打击,最终消灭敌人。常用手段有迫纵、限纵、耗纵等,汉武帝平定淮南王刘安叛乱就是采用了耗纵的手段。

三是待机后擒,事半功倍。这种方法的重点是故意制造各种假象,纵容引诱迷惑敌人,使其不能保持冷静,出现判断失误,然后等待时机成熟时,找到可以突破的“漏洞”,察隙伺机“擒获”敌人。这一方法以计取、智擒为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常用的手段有疲擒、诱擒和智擒等,有时可以几种手段一起采用,如孟良崮战役既有诱擒的手段,又有智擒的因素。战场的形势千变万化,在使用该计时一定要注意灵活运用,把握住该计谋的核心,把握好“纵”的尺度,选好进攻时机,最终取得胜利。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