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光荣门第有铁规


■晏 良

泱泱中华有4.3亿户家庭,其中不乏书香世家、巧匠之府、商贾望族,我引以为豪的是生在光荣门第。

“人生在世,忠孝为本。”母亲教导子女要爱国爱家,希望晏氏一门能多走出几个军人。

母亲虽是普通女性,但担得起伟大二字:50多年前送丈夫参军,本世纪初送儿子入伍,党的十八大后送孙子当兵。

三代从戎,羡煞旁人。有位退休教授说,走进老晏家,总能感受到浓浓的家国情怀。他呼吁村邻见贤思齐,口口相传忠孝文化。

我的父母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都深知忠孝节义——在父亲看来,“忠”字的精髓是“把国放在心中”;母亲则认为,“孝”字拆开即“子女背着老人”。

父亲和母亲情投意合,牵手相恋就决定一生相守。然而,当村里的大喇叭响起“好男儿,当兵去”的宣传口号时,母亲读懂了父亲的心思,“放心去吧,家里有我,没有什么能难倒一个没有缠足的大脚女人!”

爱的语言在此时既格外浪漫,又分外有力。殊不知,没有母亲的坚定支持,身世复杂、命运多舛的父亲难圆参军梦想。

我有两个爷爷奶奶。父亲生于1944年,他刚会走路就被过继,来到另一片屋檐下生活。不幸的是,父亲不满3岁,他的养父就因病去世,以后的日子过得异常清苦。

可以想象,父亲身为家中唯一的男子汉,肩负养老、耕耘重责,纵使参军心情迫切,也难以开口。关键时刻,母亲站了出来,鼓励自己的丈夫勇于离家闯荡。

母亲说到做到。她和父亲各司其职,一个在边关尽忠,一个在家中尽孝。

我记事时,父亲已退伍多年。我能看出他“兵未当够”的壮志未酬。母亲也用自责的语气说,她与父亲养育7个子女,全家有9口人,就只有男主人当过3年兵,算不上光荣之家,应该可以贡献更多。

幼承家训,我对精忠报国多了一些感悟和向往。

男儿十八立父志。我的4位兄长都有当兵意愿,遗憾都未能成行,全家人对我寄予厚望。兄妹们直言不讳:“老五啊,照顾爸妈有我们,你一定要扛起参军报国的重任。”

我的一举一动的确打上了军人烙印:常偷穿父亲珍藏在箱底的军用棉袄,更在征兵季莫名地躁动不安,还曾翻山越岭到邻村送八竿子打不着的远亲入伍……

参军道路,一波三折。虽然在十八九岁时两度落选,但我失意不失志,终于在20岁那年投身军旅。看到儿子穿上军装,父亲热泪盈眶,他骄傲地宣称,老晏家两代忠勇。

参军进藏是我第一次离家跨省,在军营过年也是我首次没能与家人共度春节,在那万家团圆的日子,我拨打了亲情电话,流露出对家人无尽的思念,并萌生锻炼两年就退伍的念头。

母亲不乐意了,批评我没出息。她说只要部队需要,就该坚守到底。父亲接过电话,继续加油打气,让我扎根边疆、建功军营。我想以亏欠亲情说事,父母都说安心服役才是最大的孝顺。

我没有辜负亲人期望,接连传回捷报:第一年获评优秀士兵,第二年荣立三等功,第三年荣立二等功……荣誉接踵而来,我被“电晕”了,想干满一级士官(现称下士)就退伍,凭二等功安排工作,在离家近一点的单位上班。

“得了那么多荣誉,你应该回报组织厚爱,继续建功立业。”母亲再次泼冷水,勉励我坚守军营添砖加瓦,不要过早考虑退路。兄妹们也众口一词:你守边关,我们守家。

我彻底收心聚力,决心打好持久战,并于入伍第五年迎来军旅征程拐点。听到我被保送提干的喜讯,家人特地擦亮门楣上的光荣之家牌子,因为他们知道,老五参军的剧本已经改写,剧情延长……

毕业时节,我面临艰难抉择,军校领导有意挽留,高原战友追问归期。这一次,我没有迟疑,婉拒了母校好意,迅速回到雪域战位,做个知恩图报、有情有义的忠诚卫士。

家人专门给我开了个欢送会,三代人简短话别。父亲希望当兵基因代代相传,母亲还让第三代做好思想准备。

遗憾的是,父亲没能看到自己的孙子入伍,就患重病驾鹤西游。父亲临终前,叮嘱我要牢记忠孝为本的家训,好好为国家做事,让母亲安享晚年。我含泪点头,父亲含笑九泉……

一转眼,大哥之子长大了,已够参军标准。母亲坐不住了,让我指导侄儿在网上报名应征,悉心做足参军功课。那阵子,侄儿连削水果的权力都被剥夺了,因为母亲担心“万一划破手指,国家就不要了”。

众星捧月,终结甜果。4年前,侄儿昂首参军,和我一同战斗在雪域军营。母亲喜极而泣,向天国里的丈夫倾诉:“老头子,你的愿望实现了!”

去年,我和侄儿相继执行特殊戍边任务,当了半年“山顶洞人”。由于身处信号盲区,我俩长期失联,导致母亲七十寿辰,都没问候一声。

多少句“对不起”,变成了“来不及”。我俩耿耿于怀,母亲却爽朗一笑,反过来安慰她的儿子和孙子:“你们缺席亲人的重大时刻,是为了做更有价值的事情,应该自豪,何必自责?!”

光荣门第有铁规,世代认准一个理:尽忠即是尽孝,爱国便是爱家!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