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难忘萨让之行


■徐丽桂

我曾在阿里工作、生活3年多,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深深烙印在心底。每当看到有关阿里的文章和图片,我总会想起难忘的萨让之行,想念那群可敬、可爱的军人。

2013年8月下旬,我跟随部队勘查组去各边防连队。从山岗到曼扎的路让我印象深刻,将近200公里的路途,要翻越海拔5780米的香让拉达坂。一路上坡,山腰路段略微好走些,到了海拔5000米以上,棱角分明的石块铺满山坡,挡住道路。在车里根本无法坐稳,感觉五脏六腑都要蹦出来,说话都带颤音。大家戏称这一路有三跳:车在路上跳,人在车里跳,心在嗓子眼里跳。

最令我难忘的是去萨让。阿里人常说:没到过阿里,就没到过西藏;没到过扎达,就没到过阿里;没到过萨让,就没到过扎达。而去萨让的路,当地人都叫它“阿里的天路”。

我们从波林山口下山,经过海拔5060米的倾斯诺山口,继续前行就到了去萨让最险的一段路——底加木沟。从谷底到山顶落差上千米,我们的车在“之”字形山路上不停拐弯。有的悬崖拐弯处,越野车得来好几把倒挡,才能歪斜着向前艰难爬行。一路都听见车胎和地面的摩擦声以及刺耳的刹车声,轮毂摩擦的焦煳味也不时飘进车里。后来闻知,还真有人做过统计:这一路,共计330多处拐弯。

翻过底加木沟,我左手握的纸巾都能拧出水来,右手因为抓着把手太过用力而有些酸痛。过这段路,用扎达人武部瞿部长的话讲就是要做到“四紧”:眼睛闭紧、手抓紧、脚蹬紧、屁股夹紧。这也是人在极度紧张时的应激反应。而边防连的大卡车常年都要小心翼翼地驶过这样的路段,其中的艰难与危险,对边防军人来说再普通不过。为坚守国土,他们随时都可能献出宝贵的生命。

又走了两个多小时,才看到位于一条大河对面的萨让乡。我们要先下山,过河再上山才能到达。这条下山路完全是在山崖上凿出的。一路惊心动魄,好不容易看到萨让的绿色,我忍不住打开车窗想照张相,可窗外河水的吼声和石块滚入谷底的隆隆声响,吓得我赶紧关窗,不敢出声。

萨让乡是高海拔边境地区,只有几十户人家。每年冬季,大雪封山,人员、物资均无法进出。只有夏季短短几个月能和外界联系,外出只有连通县城的这条土石路,且经常被泥石流冲毁。老百姓得急病,时常向阿里地区和军分区求救,部队都会派直升机和医务人员转移病号。萨让乡坐落的这个山头,有醒目的5个大字:毛主席万岁!这是当年乡民们和边防官兵携手堆砌的,多少年来,军民格外爱护,现在已成萨让乡的一道靓丽风景。

波林边防连肩负的巡逻任务很重。白天,踩着齐腰深的积雪一步一步往前蹚,饿了啃干粮,渴了吃口雪。夜晚,在避风的山崖下,用石头垒个窝,生堆火,大家缩成一团休息。远处,狼的嚎叫声让谁也睡不着觉……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波林边防连涌现出许多先进模范。

勘查组一路考察,和连队开会,现地解决实际问题。各连队之间相距很远,我们翻越数座海拔5000多米的达坂,路途的艰险远超我的想象。

那次萨让之行,环境的艰苦、官兵的坚守构成我割舍不下的牵挂。与内地同龄人相比,边防战士的人生底色更加纯澈,人生内涵更加厚重。英雄无言,他们的精神却是永远耸立的丰碑。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