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战史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纵使青春好 为国岂惜身

■王宝龙 田恩军


70年前的6月8日,一位在隆化战役中英勇牺牲的解放军战士,被追记为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他牺牲的那一天,距离新中国成立只剩下一年半的时间。在革命胜利的前夜,为了把握战机、确保战场胜利,他毫不犹豫地托起炸药包、以身躯做支架炸毁敌堡,用自己的生命为战友们炸开了前进的通道,也正是这壮烈的身影,让历史在这一刻记住了这位普通战士的身影。他,就是董存瑞。

70年来,董存瑞手托炸药包、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夺取胜利的高大形象,化作中国革命战争的壮丽诗篇,成为中国军人英勇牺牲精神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这种精神,如黄钟大吕激荡回响,如基因血脉流淌不止,贯穿于人民军队“甘洒热血写春秋”的战斗史。

牺牲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人民军队的牺牲精神,源于信仰信念的执着、源于远大理想的坚守、源于革命事业的凝聚。长征路上,中央红军日均行军70余里,走365里休整一次,几乎每天都有遭遇战,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有3~4名官兵牺牲。红军长征出发时总人数为20余万,沿途补充兵力约2万,到长征结束只剩5万多人,大约16万红军将士牺牲或失散在长征途中。据不完全统计,牺牲的烈士中,既有在战场上英勇牺牲的,也有把干粮、衣服留给战友,自己却饿死、冻死的。红3军团炊事员过雪山时,为抢救伤病员做鲜姜辣椒汤,为了“不能让任何人死在雪山上”,把热汤送给伤员,自己却倒下再也没醒过来。很多红军将士就是这样毅然牺牲自己的生命,把生的机会留给了战友,他们的生命永远定格在那个年轻的年代,留下了对信仰的誓死追随,矗立起一座座为理想牺牲的精神丰碑。《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在陕北看到长征胜利的红军将士时写道,“尽管他们身上长满虱子,没有分文军饷,又忍饥挨饿,却以其不可思议的自我牺牲精神,使生命的价值弥为珍贵,一个伟大民族的谋求生存、自强不息的斗争也因而成为一项崇高的事业”。也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这样勇于牺牲的革命者,中国革命的胜利也就成为历史之必然。

牺牲是普遍的而不是个别的。中国革命战争推翻的是包括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在内的整个反动集团,对抗的是政治上腐朽反动、力量上却非常强大的反动集团,依靠的是最贫苦最广大的工农联盟,斗争双方的实力对比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不匹配、不对称的,这也就注定了中国革命战争必将是一条崎岖坎坷、充满牺牲的血路。翻开中国革命的画卷,像董存瑞这样英勇牺牲的烈士比比皆是,很多中高级干部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以抗日战争为例,八路军牺牲团以上干部高达669人,旅以上干部牺牲102人。新四军有350多名团以上干部牺牲,旅以上干部牺牲45人。东北抗联第一批任命的11名军长中,有7人血洒疆场,前后共16名军长牺牲。为中国革命牺牲的普通官兵更是不胜枚举,很多烈士连姓名都没有留下,就默默倒在了争取独立解放的前进征途上。时至今日,在托举中国“两弹一星”事业的东风烈士陵园、马兰烈士陵园里,也埋葬着那些为了强国梦、强军梦献出年轻生命的无名烈士,他们的无名无我成就了大国重器的大我大义。

牺牲是果断的而不是犹豫的。牺牲是义利的取舍,意味着为了崇高的目标放弃自己在人世间的一切,选择往往总在生死一念,根本不会去考虑身后名利、利弊得失。这种精神,在人民军队90多年的历史中一脉相承、发扬光大。当国民党的军官们得意时算计得失、不利时哀求着为“老部队留点种子”时,共产党的军队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英勇牺牲的冲锋姿态,很多部队为了夺取胜利,有时甚至不惜付出成建制牺牲的巨大代价,两支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和精神气质形成了鲜明对比。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为了合围美军,宁可冻死也不撤出阵地,26军和27军主力部队在冻饿交加、体力消耗到极限的情况下,靠捡食品和武器弹药顽强追击美军,很多战士永远倒在了冲锋的路上。在今天岁月静好的和平年代,中国无战事,但军人有牺牲,从抗洪勇士、抗震勇士到逆火而行的消防救援勇士,从海空卫士王到女飞行员余旭、歼-15飞行员张超等,不同时段各个军种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在各自时空维度作出了同样的牺牲抉择,也写实了这支军队不变的精神内核。“纵使青春正当好、为国牺牲岂惜身”——这是中国军人永恒的铿锵誓言。

(作者单位为黑龙江省桦川县人武部)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