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视点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军嫂爱心小屋”公益团队9年扶贫济困行动带给人们融融暖意——

屋小容天下 爱心满神州


■李 刚 王 宇 本报特约记者 赵 雷

“军嫂爱心小屋”公益团队成员到驻地学校走访慰问。
“军嫂爱心小屋”公益团队成员向捐助地邮寄物资。
张小秋在整理捐赠衣物。
(本版照片均由许 林摄)

一张废纸很薄很轻,却可以集腋成裘;一双鞋垫义卖2元,也能解燃眉之急;一件衣物虽旧,尚可遮风挡寒……

作为全国首家以军嫂为主体、自发组织的爱心公益团体,“军嫂爱心小屋”自成立以来,9年如一日接力长跑,以小物聚成大用、小爱汇成大善的行动诠释“爱重情浓”,她们的捐助对象遍布全国各地,惠及上万个贫困家庭,截至目前,累计为社会捐赠物资及善款总价值超过100万元。

“军嫂爱心小屋”的成员大都是陆军第79集团军某旅的军嫂。前不久,这个公益团队被辽宁省妇女联合会评为“辽宁省优秀巾帼志愿服务团队”,团队负责人、军嫂张小秋被评为“辽宁省优秀巾帼志愿者”。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军嫂爱心小屋”的美名在东北大地广为传颂。

日前,记者慕名来到“军嫂爱心小屋”采访,感悟小屋里满满的爱。——编 者

爱的种子在广西、云南、青海等全国14个省(区)生根发芽

小屋虽小,却能遮风挡雨

“慈善事业是一项社会性事业,作为军嫂我们责无旁贷。”“军嫂爱心小屋”公益团队负责人、军嫂张小秋告诉记者,“军嫂爱心小屋”的成员中,既有部队在职领导干部的母亲和妻子,也有基层官兵和退伍军人的家属。

多年前,张小秋和另外一名军嫂偶然得知两名贫困生冬天还穿单衣上学,便立即赶到学校为孩子送去过冬棉衣、书包和学习用品。

回来后,两人陷入深思:一些家庭的旧衣物有的闲置、有的被丢弃,很可惜,而一些贫困家庭却衣物紧缺。“募集旧物给需要的人,同时又让捐物者有做好事的自豪感,这不是一举两得吗?”创建“军嫂爱心小屋”的想法在她们心中萌生。

开通“爱心”QQ群、建立贫困学生名册、到贫困家庭走访……一番准备后,2009年9月,“军嫂爱心小屋”正式成立,她们的口号是“环保与关爱,勤俭与奉献”。

“小屋”成立之初,并不是“屋”,只是一个借用的废弃车棚。军嫂们除了自发捐款捐物外,还利用业余时间捡饮料瓶、废纸箱,并用洗干净的旧衣物做鞋垫卖钱,筹集善款。部队领导得知后,特意在部队家属院腾出一间房,支持“军嫂爱心小屋”的公益事业。

就在大家风风火火做慈善时,风言风语也来了。有人说,就凭几个军嫂这儿“扶一扶”,那儿“送一送”,弱势群体的困难就会烟消云散?也有个别不知情的人认为“军嫂爱心小屋”是冲着名利来的。

“再小的正数,比起零,都是无穷大。”军嫂们认为,多帮一点,一个失学的孩子就会重返校园;多做一些,可能中国就会少一个贫困户。大家思想一致:不怕风言风语,誓将慈善进行到底。

“丈夫和家人的理解,也是我动力的源泉!”军嫂宋林的话,道出“小屋”军嫂的心声。如今,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军嫂爱心小屋”从最初的两人,发展至71人,捐助活动也从最初捐衣捐物发展到捐资助学、关注老兵和孤寡老人及留守儿童、救灾物资筹集及发放等多项活动。

前不久,当地政府文明办做过一次初步统计:9年来,“军嫂爱心小屋”送物资上门170余次,邮寄包裹800多件。爱心不仅覆盖周边40余个村镇的学校、敬老院,捐助对象还遍布广西、云南、青海等全国14个省(区)。一名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感动地说:“这些数字每天都在更新。”

14个分站、6个助学点、42个捐赠点,重点对象受到重点帮扶

无缝对接,爱心持续传递

一次意外失火,将当地马峰镇村民张传军一家推向绝境。“军嫂爱心小屋”的军嫂闻讯后,不仅送来被子和生活用品,还帮忙协调申请低保。两个月后,张传军一家搬进新房。

张传军的情况不是个例。家庭变故、伤残、因病返贫、失业、孤寡老人、失学儿童、特困户等群体,都是“军嫂爱心小屋”关注和帮扶的对象。

随着“军嫂爱心小屋”辐射面越来越广,越来越多的善行照亮了受助者的心灵。但不容回避的是,个别情况下“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

怎样整合优化慈善力量,对捐赠活动精细管理,让爱心无缝对接?对此,“军嫂爱心小屋”打破捐赠者和受助者之间简单的对应关系,在全国重要地区集中设立14个分站、6个助学点、42个捐赠点,确保帮扶“不撒胡椒面”。

家住抚顺市青源县的左淑清老人,就是其中一个分站负责人。老人虽然69岁了,但对全村每个受助家庭的情况都一清二楚。她十分感叹地说:“每件衣服都饱含爱心,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上心里才安稳。”

岫岩县洋河镇湾沟小学共有31名学生,其中21名学生是“留守儿童”,6名学生来自残疾人家庭。“军嫂爱心小屋”为学生建立资助档案,开展“一对一”帮扶。如果哪位军嫂因特殊原因,在一段时间内无法进行帮扶,需要提前报备交接。扶贫济困,不搞“半拉子”工程,是“军嫂爱心小屋”一直坚持的原则。

磊磊是“军嫂爱心小屋”成立至今一直在帮助的孩子。多年前,磊磊母亲去世,父亲正在服刑,孩子的生活十分窘迫。

起初,军嫂们定时送去衣物和学习用品,后来担心孩子受家庭状况影响产生自卑心理,军嫂们就安排他参加军事夏令营等活动,让他像其他孩子一样学习、生活。9年来,在“军嫂爱心小屋”帮助下,磊磊健康成长,他性格开朗,学习成绩也不错。

穷不怕,就怕穷惯了;扶贫难,最难在扶志。在长期扶贫济困中,军嫂们感到,扶持贫困家庭,最终是要让他们学会自己站立。

大王屯有一户人家,原先住的是一间小草房,全家就靠一亩三分地过日子。“军嫂爱心小屋”了解情况后,主动和他家结成帮建对子。“军嫂爱心小屋”分站的一名军嫂上门动员,寻思让夫妻俩干点啥,哪知二人摇摇头:“整啥赔啥,白搭!”

家徒四壁,没有技能,又没信心,怎么帮扶?军嫂们没有放弃,多次上门做工作。思想工作做通后,大家凑钱帮他家支起暖棚,种上反季节葡萄。赚了钱,日子有了盼头,夫妻俩感动地说:“我们要尽快摘掉贫困帽子,否则愧对人家的好心啊!”

光靠过年过节送些日用品只能解一时之难。怎样才能让他们自立自强,这是军嫂们一直思考的问题。今年,“军嫂爱心小屋”实施“扶贫助学”新项目,她们购买雏鸡和饲料送给贫困户,由他们饲养,待雏鸡长大后,由签订合作协议的养鸡场或饭店收购,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驻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纷纷参与,全国志愿者达1000多人

队伍壮大,点燃更多希望

“这是驻军官兵订购鞋垫的善款;这是社区家属捐赠的衣物、旧家具和电器……”军嫂汪红维一边清点捐赠物资,一边告诉记者,爱心从来不是孤单的,在她们身后是一群人,是一个庞大的爱心团队。

在记者采访期间,不时有人来到“军嫂爱心小屋”捐赠,其中有耄耋老人、公务员、企业家,也有普通市民。钱有多有少、物有大有小、衣有新有旧,都是爱心人士的一番善意,按他们的话说就是想为需要帮助的人尽点力。张小秋告诉记者,“军嫂爱心小屋”成立以来,大家的捐赠热情始终不减,曾有一天收到1吨多重的衣物。

“很多人想做公益,可是无法长久坚持。还有些人想献爱心,却找不着门路。”陆军第79集团军某旅一名领导打了个比方,“在扶贫济困过程中,众多好心人就像一颗颗珍珠,而‘军嫂爱心小屋’就好比是一根红线,把这些珍珠串了起来,也把社会大爱串了起来,然后把这串珍珠送给最需要的人。”

让军嫂们欣喜的是,“军嫂爱心小屋”携手驻地市中心医院护理爱心团队、“郭明义爱心团队”等公益组织,开展的“绿丝带爱心传递”活动释放出的正能量已产生连锁效应,驻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等纷纷参与,全市很多有条件、有爱心的家庭也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其中。

在“军嫂爱心小屋”的宣传板上,记者看到一张招募志愿者的公告。军嫂张巍介绍,除“军嫂爱心小屋”成员,已在全国各地招募志愿者达1000多人。“大家传递好人温度,唤醒千万颗爱心,点燃更多人的希望。”张巍感慨地说。

几年前,一名军嫂到云南旅行时与导游何秀光结识,听说“军嫂爱心小屋”的善举后,何秀光深受感动,也加入其中,成为一名爱心志愿者。之后,在为游客讲解时,何秀光一边介绍当地风景、民俗,一边呼吁游客关注云南贫困山区群众。

爱心可以星火燎原。辽宁朝阳市的高艳华曾是一名受助对象。当初,高艳华一家生活陷入绝境,正是“军嫂爱心小屋”的帮助,他们才得以渡过难关。后来,她主动提出在当地设立分站。她对记者说:“‘军嫂爱心小屋’帮助了我,我也要像漂流瓶一样,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独行快,众行远。9年来,“军嫂爱心小屋”公益团队感人事迹先后被《全国文明网》《辽宁日报》等媒体刊登,中央电视台还作过专题报道。此外,她们还被驻军部队评为“感动部队十大集体”、被鞍山市妇女联合会授予“鞍山市三八红旗集体”,军嫂张小秋先后获“辽宁好人”“中国好人”“全国最美军嫂”等诸多荣誉。

屋小容天下,爱心满神州。“军嫂爱心小屋”的暖心行动仍在继续……

记者手记

平凡的人 火热的心

■赵 雷

阳光打在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中,总有一种平凡,撼动我们的心扉。采写“军嫂爱心小屋”公益团队9年扶贫济困路时,温暖撞击着我的心房。

习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9年坚守不容易。普通军嫂用一颗真心,激发一群人的善举;用一簇光,点亮远方更多的灯火。偶尔做一件好事容易,但9年如一日做好事就不得不让人心生敬意。

没有惊天动地,只有一点一滴。“军嫂爱心小屋”日常的善行,恰似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文明的种子,引人向善。从平凡到不一般,从静默无声到光彩璨然,这些普通军嫂展现了自我,也打动了世人。爱心无需彰显,她们自带最美光环。

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是的,和你我身边很多人一样,军嫂的善举带给我们感动的同时,也带给我们满满的正能量。随着时代变迁,守望相助、温情友善的主流价值追求仍深埋每个人心中。正因如此,“军嫂爱心小屋”公益团队的爱心之路才能激起军地共鸣。

平凡的好人,是时代的清流、国家的财富。英国作家菲·贝利说:“不要光赞美高耸的东西,平原和丘陵也一样不朽。”我想,山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只有我们人人都做平凡好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才会蔚然成风,助推社会迈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新境界,国家跃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新高度。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