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在接力奉献中画好人生延长线

——评民兵题材电影《大漠巾帼情》


■红桃

书法讲究起笔、行笔和收笔。起笔精彩生动,行笔流畅连贯,收笔深沉饱满方为佳作。人生亦然。青年时代,往往处在书写精彩人生的重要转折点,选择的方向、投入的力道、秉持的心态,都决定人生延长线的多种可能。

电影《大漠巾帼情》就是讲述如何在接力奉献中画好人生延长线的故事。有的人,人生延长线是一眼可望到尾的直线,平淡无奇;有的人,人生延长线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精彩定格在前半生;还有一些人,人生延长线是一条向上扬起的弧线,像嘴角的“微笑”般幸福圆满。影片主人公刘青苗显然属于后者。

“微笑”的人生,永远是奋斗出来的。画好人生的延长线,无关乎所处的行业、所在的地域、所有的天分,只关乎“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接力奉献、创造价值。

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传奇故事,在陕北榆林这块厚重的土地上孕育了44年,今天终于搬上银幕。这杯珍藏了44年的醇香佳酿,让我们一起品尝。

44年可以改变什么?

44年可以改变人的容颜。44年前,风沙肆虐的毛乌素沙地,54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女民兵,战天斗地,在茫茫沙海中留下时代印记。如今,这些治沙“元勋”们已年逾六旬,岁月在她们身上打下烙印,她们也给历史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44年可以改变家乡的气质。让沙漠颜值更高,使家乡气质更佳。当“美丽中国”叫响华夏之际,谁能想到,20世纪70年代初,为保卫家乡生态,一群弱女子卸了红装,爱上“武装”,用自己的双手扭转了家乡的命运。

44年可以改变的还有很多,不变的是40多年来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治沙精神,继往开来、薪火相传的革命传统。

当第一批治沙连女民兵卸下铁锹,拾起针线活计,开始新生活之后,她们也许没有想到,留下的精神财富被一代代补浪河优秀女儿拾捡起来,接力传递到今天。

《大漠巾帼情》首映现场,老中青三代观众为这种精神所感染、所触动。当治沙连第12任连长边兆芳站在台前时,场内经久不息的掌声即是最好例证。如同影片中的雷班长一样,边兆芳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既要画好自己的生命延长线,还负责女民兵们生命延长线的指向。她们的光荣事迹,描绘出榆林“既要煤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绿色发展之路。

人生在世,谁不想给生活添上多彩的几笔,亲情、爱情、战友情……像连长边兆芳所书写的“中国梦·我的梦”一样,唯有把自己置身新时代的背景下,才能实现自身最大价值。

《大漠巾帼情》讲述了治沙连女民兵马翠跟女儿刘青苗从冲突到和解的故事,探讨现代化浪潮下革命文化接续传承问题。

母亲马翠,治沙连老民兵代表,无私奉献,性格倔强;女儿刘青苗,迪厅潮流熏染下的年轻一代,叛逆任性,追求自我。电影开场,母女间的对立就暴露无遗。半圈低矮土围墙、一群白色吃草的羊、几间萧条小平房,一切都还是农村娃记忆中家的样子。寥寥几笔,像中国画的白底勾描,勾勒出影片故事的大环境。当然,其中少不了弓腰背玉米秆的老娘。这种宁静,被一对衣着时尚的情侣所打破,破洞裤、网袜、狂打耳钉的耳朵、多彩的头发……这些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的另类打扮宣告着:两人是彻头彻尾的闯入者。

7月的榆林酷热难耐,母亲与女儿的矛盾一点就着。女儿误入歧途,母亲心急如焚。

好在治沙连成了容纳娘儿俩矛盾的熔炉,故事就此沿着两条线展开:马翠跟老姐妹们回忆当年治沙的苦与乐,刘青苗在治沙连磨砺考验中成长。当故事线最终相交,母亲已经病倒,女儿从落后到先进,成为一名合格的治沙连民兵。

在治沙连这个熔炉里,经受住考验的成了永恒。像刘青苗一样,多少人的人生延长线在此转折,延伸出生命的多种可能。

曾记否,在“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时代,女孩子拿刀杀猪被奉为“壮举”。这种“壮举”在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得以升华,集中表现在马翠等“老姐妹”身上。

与之对应的形象就是新生代民兵。她们贪吃、晕血、懒惰、任性……但敢爱敢恨,热情张扬,勇于挑战。这在刘青苗的身份转换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从落后分子到班长再到连长,刘青苗慢慢地将母亲的坚强继承,人生的蜕变快速显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的徐伯伯。着墨不多,却令人印象深刻。他经常开着 “大嗓门”拖拉机,给种树的民兵们送水,照顾青苗家的羊。民兵们看到徐伯伯,似乎就看到希望。某种程度上,徐伯伯就是黄土地上补浪河人的理想化身。

影片中的人物,共同特点是坚守自我。这在欲望疯长的年代,难能可贵。画好人生延长线,不代表没有“竖、撇、捺、弯钩、横折”,再完美的“微笑”曲线,放大来看,少不了循环往复、来回曲折。关键在于坚持梦想,坚守自我。

坚持自己的梦想,勇敢走自己的路,可能会走弯路,也可能会绕远路。但若少了挫折,没了弯路,我们也就错过了人生延长线上绝妙的风景。

《大漠巾帼情》于5月31日在人民大会堂首映时,被定位是“军旅题材公益电影”。有观众感叹,如果更聚焦于“民兵类题材公益电影”的标签就更好了,笔者深以为然,如此不仅内容指向更加准确,而且特点更加突出。

近年来,民兵类题材还是电影创作的处女地。当下,一些人对民兵的认知并不清晰,有些年轻人脑中的“民兵”还停留在“洪湖赤卫队”“铁道游击队”等概念上。

《大漠巾帼情》确实是一部优秀的民兵题材电影。首映现场,人头攒动中,来自各地的民兵代表格外引人瞩目,远到海南三亚,近到河北塞罕坝,他们三五成群,身穿作训服,纷纷在拍照处合影留念,脸上无不充满自豪。

许多人都有军旅情怀,假如圆不了参军梦,民兵是个不错的选择。生命的价值需要接力奉献,人生的精彩离不开奋斗拼搏。期待更多的民兵故事搬上银幕,展现民兵这个群体的生命延长线,亮出“民兵题材”的招牌,向全世界骄傲呈现。

制图:刘  京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