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战史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从甲午战争看清末中日国防动员差距


■王世枚

巨大的国防动员差距,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124年前的7月25日,日本海军在丰岛海面对中国北洋海军舰艇发起突然袭击,标志着中日甲午战争正式拉开帷幕。在这场事关国运的关键性战争中,中方投入总兵力63万人,日方投入总兵力24万余人,战争的结果却是63万输给了24万,中国引以为傲的北洋海军灰飞烟灭。

100多年来,痛定思痛的国人一次次把甲午战争放到历史的手术台上,用深刻反省的手术刀一遍遍解剖战败原因,从国防战略、战役、战术、装备等多角度探究悲剧背后的病灶,种种答案不胜枚举。然而,无论如何,国土面积相当于对手30多倍的中国,竟然输给了日本。这一明显违反综合国力估算和战争潜力较量的现象,反映出的是中日两国在国防动员方面的巨大差距,今天看来依然值得深思。

三心二意与蓄谋已久的战前准备差距。如果把甲午战争的中日战争动员较量比作一场接力赛,中国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在战争爆发之前,清政府上下安于“太平盛世”,总幻想着距离下一场战争很远。直到战争爆发前,清廷对日军的战争准备和军事行动情况几乎一无所知,更没有认真准备。经远舰管驾二副陈京莹在家信中披露,“中国只有北洋数舰可战,而南洋及各省差船,不特无操练,且船如玻璃”。在日本磨刀霍霍,蓄意挑起战争的危急关头,身为清朝重臣的李鸿章仍不做军事准备与战前部署,竟然抱着“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即谁理诎”的天真想法,耽误了宝贵的备战时间。由于准备不足,致使清军从战争一开始就陷入了全面被动的局面。反观日本方面,在甲午战争前,日本前后8次实施了《扩充军备案》。战前几年,平均年度军费开支高达总收入的31%以上,1892年更是高达41%。战前,日本陆军扩充到7个师团、总人数10余万人;其海军无论是装备还是兵员的素质,都赶上甚至可以说是部分超越中国,扎实做好了与中国进行“国运相赌”的战争准备。

低效无能与高效运转的作战决策差距。从战争开始到结束,清朝始终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战争组织体制,战争决策靠传统的廷议制度,主战派、主和派相持不下,政治体制和政权运转方式根本不适应战时决策需求。而日本战前就组建了由天皇主持的战时大本营,实行一元化垂直战争组织体制,下设参谋部负责制订作战计划,统一协调指挥陆海军作战,战时运行十分顺畅高效。日方战略层面虽然是豪赌,决策指挥上却精心编设作战预案,甚至做好了海战失利、清军攻击日本本土的最坏打算。从中日国力消耗的角度看,如果甲午战争再坚持几个月,最先垮掉的说不定是日本。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承认:“国内海陆军备几成空虚,而去年来持续长期战斗之我舰队及人员、军需等,均告疲劳缺乏。”曾与邓世昌、林永升等第一批出国留学的严复曾公开上书,提出与日本打持久战的建议,“十年二十年转战,以任拼与贼倭寇没尽而已”。奈何清廷既没有认真的战略战役规划,更无法保持承受挫折的定力、战斗到底的勇气,在挫折面前成了惊弓之鸟,很快选择了投降路线。

粗放混乱与认真细致的战争组织差距。纵观甲午战争全程,清军的战争组织和实施,从指挥机构的组建、作战计划的制订,到战时兵员扩充、兵力调动部署、军需前运后送,都非常混乱、毫无章法。以兵员扩充为例,当时中国约有4亿人口,而日本大约只有7000万,中国的总人口和适龄兵员数量都远远大于日本。但清军实行临时招募兵役制度,军中老中青混杂不说,吃空饷更是司空见惯,战时不得不大量招募新兵。更糟糕的是,这些新募的乌合之众往往没有经过临战训练即开赴前线,既不懂作战技巧,更没有作战勇气,一碰到日军就蜂拥而退。日军方面,早在1873年就颁布了《征兵条例》,规定所有适龄男性均有服兵役的义务,并建立起完善的现代常备兵役和预备兵役制度,日本战时扩充的兵员绝大部分都是曾服过现役、预备役和后备役的老兵,战时只需经过短时的恢复性训练即可形成有效战斗力。另外,由于缺乏战役组织能力,清军虽然人多势众,战场上却基本是各自为战,形不成有效的组织和协同。日军进攻辽东兵力不到5万人,清军调集的援军先后有十几万人,但体系庞杂、多头指挥、互相观望、各不相救,一仗接着一仗败。威海卫之战中,防守威海军港和要塞的都是李鸿章的北洋系统部队,但同属北洋派系的陆海军将领却各行其是、互不协同,结果陆上防御很快溃散,炮台尽失,陷北洋水师于绝境。诗人黄遵宪痛心而泣:“海陆军,人力合,我力分!”

麻木不仁与兵民一体的民力动员差距。德国军事思想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指出,民众力量既是战争的人力源泉、物力源泉,又是战争的精神源泉;尽最大努力动员可以动员的一切力量,是战争指导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清政府长期实行愚民政策,对于民众的战争动员也是无从谈起。底层民众对战事漠不关心,更不会支持战争。当甲午战争硝烟弥漫之际,中国不但南方歌舞升平,即便在战火蔓延的北方,民众最关心的仍然只是生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政府高度注重争取民众对战争的支持。开战后,日本开动传媒机器传播所谓“朝鲜独立论”“义战论”“文野之战论”“中国愚昧落后论”和“日本人优越论”等,大肆制造“战争有理”的舆论氛围。报界派遣战地记者跟随作战部队和军舰,随时传递前线最新战报。国内掀起捐献热潮,民间团体和个人自愿捐出大量金钱财物。日本1.5亿日元临时军费预算中,1亿日元额度以发行军事公债形式向社会筹集,结果是两次组织公债募集活动均超额完成任务。日本民间各地及地方政府自发掀起征朝义勇军活动,向政府请愿参加赴朝作战。不得不承认,当时偌大的中国竟如一盘散沙,小小的日本却动员起全体国民的力量参战,这也是中国在甲午战争败给日本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单位系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