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论坛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加快建设军民融合创新体系


■邓一非

创新是促进生产力和战斗力发展的根本力量,也是触发产业变革和军事变革的持久动力。科技创新领域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把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建设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实施军民协同创新,才能开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局面,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实现新跨越。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创新之举

犁剑协奏,兴国强军。党的十八大以来,贯彻习主席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思想和决策部署,军民融合发展呈现整体推进、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加快建设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是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改革创新举措,旨在从国家战略层面打造一体化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格局,全面提高军事创新特别是国防科技创新能力,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提供强大动力和有力支撑。

充分发挥军民融合创新的特有优势。实践表明,打破军民二元分离结构,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根本出路在改革创新。在创新领域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既是丰富融合内容、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的创新之举,又是发挥军民融合创新特有优势、加快军事领域特别是国防科技创新步伐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军民融合正进入一个以“创新引领、多点突破、能力重塑”为显著特征的发展阶段,推进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创新成为大势所趋,是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新质效、加大创新供给的时代要求,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必然选择。只有加快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加强对军地创新的战略谋划和整体设计,加大创新资源统合、力量整合、需求对接、协同攻关的力度,才能形成高势位、全要素、高效益推动创新的态势,把军民融合创新的特有优势和巨大潜能充分发掘出来。

充分释放创新体系牵引的整体效应。必须看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军事革命的强劲推动下,创新从内容到形式、从节奏到时速、从机理到载体呈现新势态,有着更具整体性、联动性、超越性的显著特征,更加注重机制化、体系化推进成为必然选择。加快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军事创新体系纳入国家创新体系之中,充分释放两个体系相互兼容同步发展的整体效应,有利于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的集智攻关,有利于解决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有利于改变自成体系、自我循环、封闭运行的发展模式,使军事创新得到强力支持和持续推动,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充分展现提升创新能力的引擎作用。在国际军事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创新能力已成为一支军队能否赢得战略主动和制胜优势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衡量世界一流军队的关键性指标。应当清醒看到,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我军现代化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是影响我军战斗力生成和提高的重要原因。加快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对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全面提升我军创新能力有着强力引擎作用,是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抢占军事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战略抉择。必须坚定不移走军民融合创新的路子,以重点突破带动和推进全面创新,尽快补上军事斗争准备的短板、突破武器装备发展的瓶颈,不断拓展新质战斗力的增长点,为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奠定坚实基础、提供强大动能,奋力开拓强军事业发展新境界。

大力加强国防科技创新的战略之举

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兴则军队兴。加快建设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以大力加强国防科技创新为重点,促进科技兴军的全面提速和高效实施,着力推动我军建设向质量效能型和科技密集型转变。

构建完善国防科技创新政策机制。坚持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相统一,以机制和政策制度改革创新为抓手,加快完善科技决策、科研评价、创新激励、成果转化、科技投入、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机制,构建系统完备的科技军民融合政策制度体系和管理运行机制。坚决破除“民参军”“军转民”壁垒,破除制度藩篱和利益羁绊,着力解决国防科技创新存在的项目审批周期长、管理层级多、资源整合难、成果转化慢等突出问题,加强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挖掘全社会科技创新潜力,形成国防科技创新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生动局面。

大力提高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牢牢扭住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这个战略基点,密切关注世界军事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动向,主动发现、培育、运用可服务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前沿尖端技术,捕捉军事能力发展的潜在增长点,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发挥重大科技工程和项目的示范效应,打造一批军民融合创新龙头工程,努力抢占科技创新战略制高点。把发展战略前沿技术特别是颠覆性技术作为军民融合创新的主攻方向,选准突破口,下好先手棋,加紧在一些战略必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提高在新兴科技领域的核心竞争力,防止同世界军事强国形成新的技术鸿沟,积极应对各种潜在的“技术突袭”,奋力实现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的转变。

加大先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力度。在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框架下,推动重大科技项目从立项研发到推广应用的一体论证和实施,确保国防科技创新同军队建设发展和作战需求紧密对接,着重抓好创新性、突破性成果的转化运用;打通科技创新成果双向转化的渠道,破解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低、周期长、见效慢的难题,最大限度实现民为军用,提高科技创新对我军建设和战斗力的贡献率。做好国防科技民用转化这篇大文章,催生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强化对经济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发挥国防科技创新转化运用的最大效益。

提升军民协同创新能力的关键之举

加快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通过强化顶层设计、科学管理、人才集聚、服务保障等环节,搭建起全方位聚力推进军民协同创新的平台,是全面提升军民协同创新能力的“孵化器”。

强化顶层设计。发挥举国体制的政治优势,在国家战略布局中进行统筹谋划,制定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前瞻性的军民协同创新战略规划,使之与国家科技创新和军队科技兴军战略规划对接,形成目标、路径、重点和突破口明确的“路线图”“施工图”。加强督导检查,建立问责机制,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和执行力。

强化科学管理。加强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跨军地、跨部门、跨领域协调对接机制,建立宏观统筹、需求牵引、各尽其职、合力推进的工作运行机制,形成统一领导、协调有力、管控有度、运转高效的军民融合创新组织管理体系,确保军民协同创新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实施、高效率推进。

强化人才集聚。充分发挥军工集团、军队科研院所的主力军作用,深入发掘中科院、高等院校、民口和民营企业的潜力,建立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交流、保留、使用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使军民协同创新成为吸引汇聚高端科技人才、培育成就优秀创新人才的高地,强化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智力支撑。

强化服务保障。牢固树立“大体系”“大融合”“大协作”的理念,加快构建信息共享、资源开放、人员交流、技术转移等军民融合创新的服务平台,不断加大对各创新主体服务保障供给的力度,力求把服务保障落实到创新链的各环节中,增强军民融合创新服务保障的开放性、流动性和灵活性,切实提高军民协同创新的效率效益。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