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捐资助学28年,北京市丰台区军休干部陈荣超——

把助学作为余生最浪漫的事


■马艳丽 本报特约通讯员 李绍尉

“工作可以退休,共产党员不能退休……”八一前夕,有着62年党龄的北京丰台区军休干部陈荣超携妻子杨玉仙在某卫视《光荣的追寻》栏目,深情讲述不忘初心跟党走的故事,感染了现场每名观众,特别是他退休后倾尽毕生积蓄捐资助学28年的事迹,令人肃然起敬。

“退休后还能为社会做点什么?”1988年7月,在部队服役近40年的陈荣超,从原解放军装甲兵指挥学院大队政委岗位退休了。一个偶然机会,他感到参与希望工程、捐资助学兴教,是回报党恩回馈社会的好办法。

根据相关规定,当时捐建一所希望学校,至少要20万元,而陈荣超老两口的存款还不及一半。思来想去,陈荣超决心把老两口的退休金、老伴的返聘工资都算上,“再省吃俭用,哪怕十年八年,也要存够20万元,捐建一所希望学校。”

为攒钱,陈荣超甚至显得有点不尽“亲情”。上世纪90年代中期,儿子因病下岗,三口人的小家庭仅靠儿媳妇每月600多元的工资,生活十分拮据。可陈荣超还是顶住各种压力,把攒钱助学放在首位。到1999年5月,他们用10年时间,即将攒够20万元时,陈荣超却突发大面积心肌梗塞,入院抢救。病情危急,家人提出“先取钱救命”,可陈荣超坚决不答应……

2000年10月,陈荣超病愈出院后,以其捐献的20万元为启动资金,在雅安建立了第一所“晨阳希望学校”。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对于老两口来说,余生最浪漫的事,就是把捐资助学一直做下去。2005年刚攒够又一个20万元,就在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捐建了第二所希望小学。之后,老两口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又先后给当地捐献了33个爱心图书室。

故事在延续,大爱在升华。陈荣超先后荣获首届“中华慈善奖”、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和“首都十大公德人物”称号,入选“2009年度中国好人”,荣获“2013北京榜样”称号。

上图为陈荣超(左)在捐书仪式上讲话。由陈荣超本人提供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