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91年风雨征程,回望91年沧桑辉煌,一代又一代革命军人凭着敢战敢胜的英勇决绝,锻造了人民军队“战斗队”的鲜亮底色,铸就了捍卫和平的能力与担当。在战火硝烟暂时停歇、鼓角铮鸣看似远去的时候,能不能有效祛除和平积弊、根除和平积习,能不能激荡起全心钻研打仗、全力备战打仗的战斗文化,决定着军队的前途命运,也深刻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
一
和平是对军队的最高褒奖,沉醉于和平却是军队的最大敌人。对军队来说,生活主题始终应该是战争和准备战争。在长期和平的环境中,没有生与死的考验,少有铁与火的碰撞,容易使官兵产生和平麻痹思想,淡化忧患意识,削弱斗志,放松戒备,“战味”“兵气”和“血性”在一片太平声中被渐渐磨损,甚至悄然退去。和平环境这个温柔杀手,对军队战斗力的侵蚀和削弱,对战斗文化的削减和抵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比战争还要严酷。
任何一支军队,如果忧患丧失,血性消退,享乐盛行,过日子思想严重,就谈不上经受实战考验,就会不战自败,走上令人叹惋、无可挽回的道路。历史反复告诫世人:战斗文化培育不难,难的是在承平日久、久无战事的情况下,还能始终保持昂扬的战斗气息、强大的战斗精神。
军人心中的“烽火台”一旦坍塌,国家的长城就会形同虚设。古往今来,多少曾经纵横驰骋、英勇善战的虎狼之师,在和平时期却不敌莺歌燕舞、纸醉金迷,最后变得不堪一击。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唐玄宗“开元盛世”,朝野上下乐享太平,以致武备废弛,文恬武嬉;北宋偃武修文,尚武文化不兴,国富军弱。凡此种种,无不招致内乱或亡于外患。醉太平,毁的是军队,最终坑的是国家、苦的是百姓。
一支军队的衰败,大都是从滋生和平积弊开始的。硝烟味日淡、生活味渐浓,忧患缺失、忘战怠战,战斗文化尽失、和平习气积重,这样的军队必然走向灭亡。不可一世的古罗马军团打遍欧亚非三大洲无敌手,但到公元4世纪罗马军团将士沉迷酒场、浴场、角斗场休闲娱乐,长时间不思战、不训练让他们斗志销蚀、精神懈怠,最终被一支小小的日耳曼联军打败。清朝八旗兵,也曾骁勇善战、所向披靡,“攻则争先,战则奋勇,威如雷霆,势如风发”。然而,在长期的歌舞升平中,军中将领刀剑入库,耽于安乐,把练习骑射之事置于脑后,战斗力一落千丈。
和平环境从来都是国家的福祉、人民的愿望,但和平积弊是军队战斗力的最大“腐蚀剂”,享乐太平是军人战斗文化丧失的最大“污染源”。习主席深刻指出,军队要充分认清国家安全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强化随时准备打仗的思想。培育和激荡战斗文化,就是要让每一名军人不仅懂得战争的重要,懂得和平环境是一个可能的温柔杀手,懂得繁华下面的隐忧、太平背后的威胁,更要懂得抓住和平的有利契机厉兵秣马、准备战争,打造能够抵御侵略、维护和平的强大军事实力。
二
战斗文化蕴含着对安全形势的清醒判断、对打赢制胜的深邃思考、对战斗精神的价值认同,是一支军队的鲜亮标识。战斗文化一旦蔚为风气,和平积弊就会消减殆尽;战斗文化一旦沦为形式,和平积弊就会滋生蔓延。
我军首先是一个战斗队,备战打仗是主责主业。“奥卡姆剃刀定律”提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简言之,就是聚精会神地提升一个组织的核心功能,始终将资源集中于有用之事。提高部队战斗力,冲破和平积弊的羁绊,军队同样需要这样一把剃刀,割断一切与备战打仗无关的“缰绳”。
当前,官兵对于形式主义、“五多”问题诟病太多,机关忙乱叫苦不迭,基层乱忙怨声载道,严重干扰主责主业。思维转不到“为战”的定位上来,工作就会被官僚主义作风围绕。战斗文化的培育,首要的是要立起备战打仗的鲜明导向、培树好备战打仗的思维方式,坚持一切工作向打仗聚焦、一切资源向打仗倾斜,对与战斗力建设紧密相关的要重点关注、重点投入,与战斗力建设关系不大的“杂事”要坚决压下来、减下去,确保官兵一门心思谋战练战。
战斗文化直指战斗力这个核心,有鲜明的指向性,决不是凌空蹈虚的理念思维及价值判断,而是深蕴军人内在气质的重要精神支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使我军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又使敌人心存畏惧。
1950年,在朝鲜战场上,美国第八集团军在我志愿军发起的第二次战役中惨遭失败。李奇微接任第八集团军司令后,在一次高级干部大会上批评其部属缺乏战斗精神:“看看中共军队,他们总是在夜间行军,他们习惯过清苦生活,甚至吃的是生玉米和煮黄豆。可是我们呢?我们的军队离了公路就打不了仗,不重视夺占沿途高地,不去熟悉地形、利用地形,不愿扔开使部队伤亡惨重的汽车而代之以步行,不敢深入山地、丛林到敌人的驻地去作战。”
长期被和平熏染的新一代官兵,如果不能自觉抵制享乐主义,就会染上“和平病”,当上“老爷兵”,这一点永远值得我们深思警醒。重塑不忘固本,创新根植传承。面对深刻变化的时代条件、方兴未艾的军事革命、前所未有的机遇挑战,我们依然要把握战争是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综合竞争,传承好“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个打赢制胜的重要法宝,切实让战斗文化渗透训练场、融入生活中,让官兵告别舒适安逸,砥砺打仗本领。
三
战斗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承载,更是一种精神引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能够引领军队战斗力的建设发展。回首历史,装备占优的北洋水师,为什么会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其中一个深层原因,就是对先进技术的认知存在“文化盲点”,跳不出思维守旧的圈子,不谙海战机理,缺乏战争准备。
军人谋划和准备的,永远只能是明天的战争,甚至是后天的战争。今天的战争是昨天思维的结果,明天的战争则是今天思维设计的“产品”。不思考明天的战争,不用发展的观点谋划战斗力建设,也是和平积弊的一种重要表现。
荷兰哲学家冯·皮尔森曾说,文化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文化必须变得更有动态性,更注重未来取向。战斗文化的培育同样如此,必须有面向未来的创新思维。
技术装备构成作战力量的物质基础,战斗文化形态则反映对装备技术价值作用的认知力、驾驭力和开掘力,构成作战力量体系的内在本质力量。而能否把握“科技革命”的时代脉搏,把军事技术优势转化为设计战争的首创精神,需要战斗文化的强力淬炼和前瞻引领。信息时代还让“亚瑟王宫廷的骑士拿着M-16自动步枪的枪托去砸对手的脑袋”,那无异于刻舟求剑、自取其辱。新时代的军人必须掌握现代战争制胜机理,主动研究战争、设计战争,让战斗文化实现与军事理论、军事技术、组织形态的深度融合,在更高层面上使一切战斗力要素活力竞相迸发,战斗效能充分彰显。
“凡国之重也,必待兵之胜也。”激荡起新时代的战斗文化,不仅要下大力破除制约战斗力发展的和平积弊,更要着力打造赢取未来战争的创新引擎,因为胜利只会向那些能见之于未萌、识之于未发的人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