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在喜马拉雅南部,有这样一家人,三代民兵扎根边陲放牧守边,捍卫着3644平方公里土地上一草一木。习主席专门回信勉励,一年来,当地军民焕发更大激情,踏上保家卫国的新征程——

格桑花开沐朝阳


■本报记者 晏 良 张和芸 特约记者 李国涛

翻过恰拉和日拉,遇到两朵格桑花——

盛夏时节,记者穿行天路,探访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

清晨从乃东出发,临崖山路向上盘旋直通云端,不时有滚石塌方阻断道路。不到300公里的行程,汽车颠簸了9个多小时,司机晏红林却一脸兴奋:“这路比以前已经好太多了!看,一路都有工程队,投资2亿余元的隆子县扎日乡曲桑村至玉麦乡的柏油公路建设已进入路面铺设阶段。再过两个月,习主席关心的‘边境孤岛’玉麦,将与西藏主干道路网联通!”

与晏红林同样兴奋的,还有卓嘎和央宗两姐妹。在海拔3600米到5100米的天边牧场,她们幸福地看护着牛羊。身后,一个新兴集镇正在崛起。曾经只有一栋房子、一户人家的“三人乡”,即将建成拥有中心公园和广场,电力、通信、医疗、学校等配套完善的现代化乡村。

国旗和太阳一同冉冉升起

玉麦一年有两季:半年雨季,半年雪季。

8月1日清晨,难得的阳光撕开厚厚的雨云,照耀小镇。11名玉麦群众身着节日盛装,来到驻军营地。乡党委书记达娃满脸笑容:“今天是建军节,也是我们的节日,我们来参加升旗仪式!”

此言不虚——玉麦现有9户31人,户户是哨点,人人是哨兵,全都扛着放牧守边的责任。今天,除了在外就读、出差的人员外,大家几乎到齐了。

国旗迎着太阳冉冉升起,军民高声齐唱国歌。不远处热闹的建筑工地上,挖掘机、运输车也暂停轰鸣,工人肃立向着国旗行注目礼。眼前的一幕让卓嘎和央宗眼眶湿润,她们多么希望时光能够倒流,阿爸桑杰曲巴能够看到这一幕——“看到在玉麦,国旗下汇聚这么多的戍边人,阿爸梦里都会笑醒的!”

桑杰曲巴是忠诚的护旗手。

曾经,玉麦有几十户人家,人口达300多人。解放军进藏之初,山外匪徒散布谣言,将大部分居民和牛羊裹胁出境,只有桑杰曲巴等少数几户人家留了下来。

守家不易。玉麦自然条件恶劣,每一颗粮食都需要从山外运进。每一次,桑杰曲巴都要赶着牦牛,花上十几天,几次翻越3座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跨过陡峭山谷、穿越沼泽遍布的原始森林,才能把一点珍贵的青稞驮回玉麦。随着山外生活越来越好,邻居们纷纷内迁,再后来,妻子病死在外出寻医的马背上、小女儿也在暴风雪中夭折,全乡只剩下他和卓嘎、央宗父女三人。但他始终坚持:“只有人在,家才能看得好,这块土地才能守得住。”

家要守,日子却不平静。卓嘎记得,有一年夏天,一群荷枪实弹的印度兵,把印度国旗插在了玉麦海拔5000多米的山头上。阿爸被惹怒了,花了整整两天时间,爬上雪山拔下了印度国旗。他还到印度兵设卡点抗议:“我的爷爷曾在这里放牧,我的阿爸曾在这里放牧,我们也在这里放牧,这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此后,在中国的土地上升起中国的国旗,成了桑杰曲巴的执念。

玉麦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下只有3个人。57岁的卓嘎记得,那天,阿爸开会回来,带回了红黄两种颜色的布料。以为阿爸要缝新衣裳的姐妹俩兴奋不已,天黑了也不肯上床,围聚在阿爸身边。伴着忽明忽暗的油灯,阿爸把红布裁得方方正正,又从黄布上剪出五角星,一针一线缝在红布上。阿爸告诉她们:“这是中国最宝贵的东西,是我们的国旗!”

像这样的国旗,阿爸一共缝了4面。在此后30多年的放牧守边岁月里,卓嘎和央宗走到哪里,就把国旗带到哪里。每每看到这抹绚烂的红,卓嘎和央宗就会觉得,玉麦离北京并不遥远。

心近,天涯咫尺。2017年10月29日,习主席在距玉麦乡4089公里的北京给姐妹俩回信了!“你们父女两代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守护着祖国的领土,这种精神令人钦佩。”“希望你们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卓嘎和央宗落泪了,玉麦沸腾了,雪域的边关,火红的国旗迎风烈烈。

国旗下,又一年,藏乡变化加速:全乡接通国家电网;网络进入4G+时代;56座轻钢龙骨结构藏式别墅正拔地而起,今年国庆,这里将新迁入47户,全乡居民将达到56户197人……

军装是身体的另一层皮肤

冰雪初融,春风微度,西藏军区领导就翻山进点,与地方有关部门负责人共商玉麦发展,规划民兵建设。

沉寂的山谷热闹起来。民兵更是一脸自豪,等待一次“彻底武装”——索朗顿珠等“玉麦民兵班”首批民兵整齐列队,从将军手中接过被装。

索朗顿珠是玉麦走出的第一位大学生,举手投足像极了他的外公桑杰曲巴。大学毕业前,他曾在四川找到一份滑雪教练的工作,收入可观。没想到阿妈打来电话:“你忘记波啦(外公)的话了吗?‘鸟老了,要归巢;人老了,要回家’,我们这代人终究也会老,守卫玉麦这片国土的责任要落在你们这代人肩上了!”于是,索郎顿珠携笔回乡。如今,看到他身着迷彩的英姿,母亲央宗和姨妈卓嘎露出心满意足的笑容,因为那身军服,是姐妹俩一直的追求。

那是卓嘎第一次跟着阿爸走进隆子县城。往来的行人、密密的房子、会响喇叭的“铁牛”让卓嘎新奇不已,而最令她神往的是城里年轻人穿着的绿军装。她摇着阿爸的胳膊撒娇,希望也能有一套这样的衣服。令人意外的是,一向节俭的阿爸这次却很大方,托人几经周折为姐妹俩买来的确良军便服。这身衣服成了姐妹俩的最爱,但毕竟未获“组织认可”,她们只能私下穿穿过瘾。

现在,民兵队伍正式成立,年轻一代终于穿上军装昂首踏上放牧守边的征程。站立队尾,副乡长、武装部长尚林佳同样心潮起伏。隆子县人武部政委李伟发言指出,玉麦乡离县城一百多公里,上级很难全程帮促,更多时候要靠民兵班自主抓建。军人出身的尚林佳听出了“弦外之音”,当即立下“军令状”:不出两年,定让玉麦民兵成为全县标杆!

敢撂狠话,必有实招。尚林佳发挥军事技能优势,主动当起教员,搞好传帮带。每次忙完政务,他都会过问民兵建设情况,跟踪军事训练进展,适时组织考核验收。为了让民兵班训练质量在短期内实现飞跃,尚林佳还向驻军求助,结成共建互育对子。军民两家真的成了一家人!

用铁脚板丈量每一寸边土

玉麦军民的坚实脚步,连着边关的山重水复。

“粗粗的胳膊长长的腿,跨过千山和万水。”达娃书记用诗意的语言介绍说,“尽管几十年来补给困难、缺吃少穿,但桑杰曲巴等玉麦人坚持巡山,在364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配合解放军管控边塞要点。”

是的,卓嘎和央宗已记不清在巡边的路上,阿爸有多少次被划伤、撞伤、摔伤,只记得阿爸说过“这是国家的土地,我们得在这儿守着”;女婿仁增晋美和巴桑也记不得多少回和岳父在巡边路上夜宿山洞,只记得老人2001年临终前交代“这是祖辈生活的地方,更是祖国的土地,一草一木都要看好守好”……

如今,包括书记达娃在内的玉麦人依然行走在边防线上。收到习主席回信近一年来,玉麦军民焕发更大激情,踏上保家卫国的新征程。

盛夏是巡逻时节。这天晨风破晓,卓嘎和央宗就忙着给家中的男子汉做好早点,帮他们检查物资。乡里陆续升起炊烟,各家各户烧火做饭,做好了出征准备。

桑杰曲巴传下来的巡逻背囊,前些年交到了大女婿巴桑手里,如今背到了索朗顿珠肩上。岁月让背囊的色彩显得斑驳且模糊,但它承载的物资却更加丰富。

“这个季节潮湿,别落下新型雨衣。”“携带自热食品,尽量别在林中生火。”“拿上特效药品,防止蜜蜂和毒虫叮咬。”卓嘎和央宗叮嘱着,窗外寒风缕缕,屋内心语绵绵,心头暖意融融。

索朗顿珠与达娃书记看图对表,迅速融入驻军巡逻分队。在习主席回信的巨幅宣传栏下,挤满了前来送别的乡亲和军嫂,挥挥手,山高水长。

新型民兵初长成。走在祖祖辈辈用铁脚板丈量的边防线,索朗顿珠的内心充盈着神圣感。说到玉麦民兵的贡献,西藏军区领导感叹,他们的铁脚板就是祖国版图的鲜红印章,他们的血汗就是标绘国界线浓重的笔墨。

“我们玉麦已经有了5位大学生,还有12人正在内地就读,过不了几年,我们就能成为‘大学生乡’。”卓嘎用朴素的语言,憧憬着玉麦乡的明天。说完,她抬头仰望初升的朝阳,脸上的幸福像花儿一样绽放。

图①:8月1日,玉麦军民共同参加升国旗仪式。晏  良摄  

图②:卓嘎向巡逻官兵介绍边情。 李国涛摄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