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是我熟悉的陌生人。”行走在西藏亚东这座边境小城,记者和西藏军区某边防团政治工作处主任何正海聊起李丹邮寄包裹的事。曾在查果拉哨所工作过的何正海对5年前的往事记忆犹新,“李丹给查果拉哨所寄的第一个包裹我就见过。上面写着全体战士收,只留了名字,没留电话。大家纷纷猜想李丹是谁——从精挑细选的护肤品和零食能感受到这个人很用心,她要么是个超市员工,要么是个拥军老妈妈。”
查果拉哨所海拔5318米,詹娘舍哨所海拔4655米。两个哨所像两座孤岛高耸云端,每年的封山期都达半年以上。哨所官兵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很少,受到社会的关注也不多。何正海感慨,李丹的爱心包裹,让哨所官兵多了一分期待,也多了一分温暖。如果说组织的关爱、亲人的牵挂让驻守雪山之巅的官兵感到暖心,那么来自社会的关心则给官兵莫大的慰藉。
李丹,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马路街街道办事处建设路社区职工,月收入不高。但就是这位再普通不过的普通人,成为日夜牵挂边防官兵的人。
记者见到李丹,是在拉萨开往日喀则的列车上。李丹吸着氧,面色疲惫。但和记者聊起边防官兵时,她顿时来了精神,似乎有说不完的话。2013年春节前,当从电视节目中看到查果拉哨所战士顶风雪背水吃的镜头时,李丹既感动又心疼,不久便给战士购买了一些防晒霜和特产寄了过去。
从此,李丹逐渐习惯了浏览军事新闻。当她发现詹娘舍哨所战士的生活条件也很艰苦,她便将詹娘舍哨所也加入网购的收货地址。看到战士的嘴唇干裂,她就会多买些唇膏;看到战士冬天巡逻鞋垫容易湿,她就多寄几双鞋垫……去年11月,医生成功在詹娘舍哨所创纪录为哨长詹华实施皮脂腺囊肿切除手术。李丹看到新闻后,第一时间寄去大枣和营养品。“我寄包裹时只留了名字,后来邮局要求留电话,战士们才与我取得了联系。”李丹告诉记者。
“如不是媒体报道,我们也不知道李丹给哨所寄包裹的事……”建设路居委会书记林霞说,李丹的故事经新华社报道后,马路街街道党工委成立“李丹拥军服务队”,带动社区更多的人关心边防。不久前,马路街街道党工委决定,带领“李丹拥军服务队”上詹娘舍哨所慰问,计划和哨所结成双拥共建对子,架起拥军桥梁。
记者一行来到哨位时,受到了哨所官兵的“高规格接待”。他们忙前忙后为李丹讲解,嘘寒问暖说个不停。两名战士还送来一盆小馒头。原来,他们知道我们不留在哨所吃饭,打算让我们带到路上吃。高原上水的沸点低,馒头大了蒸不熟,能蒸出小馒头已属不易。这些馒头个头虽小,却凝结着官兵的深情厚谊。在詹娘舍哨所服役12年的士官马关敬说:“丹姐对我们的关心不亚于我们的家人,虽然一直没见过面,但心离得很近。我们一直想找到她,当面谢谢她,如今这个愿望可算实现了。”
上图:李丹到詹娘舍哨所看望官兵。
记者手记
寒冷的边关火热的心
边防离我们远吗?路程上,它可能远在天边;情感上,它可以近在心房。从河南漯河到西藏边防哨所有数千公里,但在李丹心里,战士们就在她身边。她能体会战士的冷暖,了解战士的需求,知道战士的喜忧,懂得战士的心思。李丹缘何有如此热情?因为她在用心了解和感受边防。
“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我用生命捍卫守候。哪怕风似刀来山如铁,祖国山河一寸不能丢……”每当听到这首昂扬向上的军歌,边防军人常说,寒冷的边关火热的心。心是热的,因为它有感人的力量,它有如火的激情。人们关注边防,边防就近;人们淡忘边防,边防就远。社会多些像李丹这样的人,我们的钢铁长城会愈发坚固。挟泰山以超北海,非常人所能为,但关心祖国22000多公里边防线、18000多公里海防线,人人皆可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