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耄耋老兵 国防情深

——记天津警备区南开第二干休所离休老干部于勤恺


■靳宗伟 王一峰 本报记者 邢邦明

9月18日,89岁高龄的天津警备区南开第二干休所离休干部于勤恺应邀来到平津战役纪念馆,为前来这里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日活动的小学生授课。

于勤恺离休36年来,受聘担任4所高校、22所中学、17所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常年巡回各个学校开展国防教育。每年的全民国防教育日,于老都会站在国防教育讲台上授课。记者在今年的授课现场看到,满头银发的于老,挺直腰板向在场的中学生敬了一个军礼,然后开始讲述当年的战斗故事。于老告诉记者,他每次抬起右臂敬礼,都会回想起69年前火线入党的情景。

伤痕满身,勋章满胸

于勤恺1929年4月出生,1945年7月入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历经枪林弹雨,先后4次身负重伤,轻伤不计其数,被评为二等乙级伤残军人,荣获解放奖章、独立自由奖章等勋章,被誉为“伤痕满身,勋章满胸”的老兵。

1949年4月,解放太原战役时,于勤恺因作战英勇,党组织批准他火线入党。当时,阵地上没有党旗,连队没有条件为他举行入党宣誓仪式,于勤恺在全连战友的见证下,向炮火中飘扬的军旗敬了一个军礼后,便以一名党员的身份加入了党员突击队冲锋陷阵。

这个庄严的军礼,让于勤恺铭记了一辈子,也让他一辈子坚守:入党是为了当先锋做模范。

朝鲜战争爆发后,于勤恺随部队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6月,于勤恺的亲密战友王挺刚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王挺刚对于勤恺说:“我不行了,以后你一人要做我们两个人的事,替我为新中国作一点贡献。”

战友的临终嘱托,于勤恺一直牢记在心。战场上,他奋勇杀敌;从朝鲜战场回国后,他无论在什么岗位,都以“一个人要做两个人的事”为标准,努力工作。

36载义务宣讲国防

1982年6月,于勤恺离休。离开忙碌的工作岗位,于勤恺的心里仍然想着战友的嘱托,但一时不知该干些什么。一次,驻军部队邀请于勤恺为官兵上一堂革命传统课,于勤恺就讲了几个他和战友当年在战场上争先恐后抢战斗任务的故事,赢得了阵阵热烈掌声。当时也在现场的时任天津市教育局领导对于勤恺说:“老于啊,你讲的这些革命故事,能不能给学生讲讲?我们开展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特别需要你这样的以亲身经历讲故事的老兵教员。”

“好啊!”于勤恺二话没说就答应了,然而,那天晚上他却失眠了。如何既把课讲得精彩生动,又把“有国才有家,爱家要爱国”的道理讲得深入人心?他走进图书馆查资料,到书店购买相关书籍,潜心研究教育心理学;挑灯夜战,把他和战友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一个个故事写出来,整理成教案。起初,他只在离家不远的几所学校讲授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课。后来,“于老讲课,学生爱听”这话传开了,天津市各高校和中小学校纷纷邀请他去授课。他经常是白天外出授课,晚上根据次日授课对象的特点改写教案。

这样的离休生活,于勤恺过了一年又一年,不经意间,走过了36个春夏秋冬。近年来,经常有学生家长对于勤恺说:“我小时候听过您讲的课,深受教育。现在,我让孩子来听您的课,希望他能从您讲的课中获得人生启迪。”

这是于勤恺最乐意听到的话,他希望一代代青年学生的记忆库里,都能存储着几个革命故事。

“三不”原则和“有求必应”

于勤恺外出授课,给自己定了3条规矩:一不要接送,二不吃请,三不收酬金。每当邀请方课后给他送上讲课费,他总是说:“我是一个老兵,讲国防教育课是尽义务,怎么能收钱呢!”无论是学校、部队,还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一概如此。

有一次,于勤恺到一所学校讲课。下课时已是中午12点,学校领导请他在食堂吃了午饭再走。于勤恺坚决不同意,骑上自行车就回家了。

70岁之前,于勤恺外出授课大多是自己骑自行车去。70至80岁这10年,他那曾被炮弹炸伤的双腿蹬不动自行车了,就坐公交车前往学校授课。80岁以后,家人考虑他的身体问题,不让他独自一人乘坐公交车,他就请儿孙抽空接送,实在没招了才允许邀请方接送。

每年9月份,既是学生军训季,又逢全民国防教育日,邀请于勤恺讲课的单位较多。对此,于勤恺也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只要时间不冲突、身体还行,有求必应。家人劝他:“您这么大岁数了,疾病缠身,战伤作疼,就别再去讲课了。”于勤恺说:“正因为岁数大了,我更应该珍惜每次讲课的机会。”

为了把当年的战斗故事讲给更多的学生听,教育和引导一代代年轻人不忘历史、不忘英雄,于勤恺琢磨写一本国防教育读本。于是,他戴上600多度的老花镜,将教案中涉及的一个个故事改写成一篇篇文章。老伴说:“你这样夜夜挑灯写书,眼睛受得了吗?”于勤恺说:“眼睛还行,我只是担心我的手以后还能不能握得住笔,我得加紧速度啊!”于勤恺的手指因为患风湿关节肿胀,拿笔困难,但他坚持写书。最终,于勤恺写成了一本长达20万字的爱国主义教育读本,他自费印刷后把书送给部队官兵、院校学生和城乡居民。有人问他:“费这劲,花这钱,为什么?”于老回答说:“不为名,不为利,只是想让年轻人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上图为于勤恺在平津战役纪念馆为小学生讲述战斗故事。张 立摄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