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河南省宁陵县农民朱强曾说“谁也不能动心思”的传家宝却被儿子拱手送人——

“退役”支前车找到了好归宿


讲述人:朱强

河南省宁陵县阳驿乡程楼乡朱庄村人,1947年2月生,与爷爷朱传海和父亲朱学山三代务农。儿子朱单元,1978年生,现为建筑工人。

整理人:屈效东

最近一段时间,我的心情特别复杂。为啥?因为我把“传家宝”送人了。要说这个“传家宝”有多值钱,那倒没有,可要说宝贵,那可真是无价之宝。

我们家的“传家宝”是一辆太平车。1948年,我还不满两岁时,家里用三石谷子换来了这辆太平车。没过不久,淮海战役打响,响应县里的号召,我的爷爷朱传海和父亲朱学山就推着这辆太平车冒着空中敌机轰炸和地面敌人拦截的危险,往前线送军粮、送棉衣。战争结束时,爷俩荣获“支前模范”称号,太平车左车把上也光荣地被上级刻上了“支前模范车”5个字。

解放后,我家分得了土地和房屋,后来又加入了互助组和合作社,家里添了马车;改革开放后,我家和许多乡亲一样,很快就解决了温饱问题;上世纪80年代,家里又购买了手扶拖拉机和机动三轮车,太平车的用处就越来越少了。当时家里有太平车的人很多,不少人嫌它占地方,闲放着也没什么用处,于是就把车卖了,还有的人干脆把车劈了烧火,可我父亲不许家里人这么做。他临终前嘱咐我们,这辆太平车是支前车,它见证的是战争年代的军民鱼水情,我们这些后辈要永远铭记那段历史,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卖掉、毁掉这辆车。为此,我们家专门在院里搭了一个窝棚,妥善保管这辆支前车。

这些年,下乡收集古物的人多了,有人愿意出1000元钱买我家的支前车,我没同意。邻里乡亲背后悄悄说我“轴”,但我是真的不想卖。儿子朱单元听了外面人的话来问我为什么不卖,我就跟他说,咱家人都踏踏实实干活靠劳动致富,现在改革开放日子好了,家里冰箱彩电都有了,国家免了农业税、农民看病能报账,咱不在乎这点儿钱。支前车的价值不是钱能衡量的,它就是咱家的传家宝,谁也不能把心思动到它身上!

前几天,我身体不舒服住院了,在病床上听乡亲们说,儿子领了个人回家看支前车。不等我问他带回家的是什么人,乡亲们又告诉我,儿子把支前车送给那人了,还说和送车前后脚的光景,儿子又开回家一辆新的小轿车。我当时气得半天都说不出话,感觉血直往头顶冲。好嘛,肯定是这小子背着我卖了支前车!这医院我是住不下去了,赶紧回家问问是怎么回事,得把支前车追回来!

就这样,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我回到了家,那小子正在院里擦车呢。我举起拐杖想上前去抽他,家里人看我气势汹汹就赶紧上来拦,大家七嘴八舌给我讲了一遍事情经过,我才舒了口气。

原来,带走支前车的人名叫舒玉玺,是一名退役军人,以前在乡民政所做优抚工作。他们村在淮海战役时同样做过许多拥军支前的事,村里现在留存下了不少革命文物,他一直想用积蓄建一座淮海战役支前纪念馆。退休以后,他在附近走访,搜集方圆几十里百姓支前的物件、梳理群众爱国拥军的故事。听说了我爷爷和我父亲的支前事迹后,专门找到我家,提出想把支前车带回纪念馆。得知舒玉玺的来意,我儿子便痛快答应了他。家里新购的小轿车则是纯属巧合。

误会解除,我这火气也消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今天,汽车遍地都是,拥军支前主要靠汽车,这种靠人力推动的支前车确实用不上了,把它送去纪念馆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革命历史和军民鱼水情深,可不比车子放在窝棚里落灰好吗!虽说送走传家宝有些不舍,但这可是给支前车找了个好归宿,儿子这事办得漂亮,我面上有光,心里更是高兴。

上图:朱强家的支前车。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