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一路奔跑


■戴 墨

赵雷最近又“爆发”了。这不,他一个猛子扎到连队,一批文章登上报端,《走向“诗和远方”,是啥绊住士官的腿?》《战士成了排长,说话为啥还不响?》《带兵人:我们跟上新时代了吗?》,等等,字字充满热血和胆气,如呼啸的子弹!

在兵们眼里,报道员赵雷总是“箭在弦”“刀出鞘”。好兵的职责,就是为使命冲锋陷阵!也许一个报道员不算啥,但赵雷却干得热血沸腾,像战争年代炊事班长守着活命的青稞、司号员守着冲锋的铜号、饲养员守着出征的战马。怎能说不算啥?

在报道员这条路上,赵雷已加速前进16年。他不知疲倦,一路奔跑。累了,他就绕着炊事班侍弄的菜地走上一圈。绿油油的菜地,就像他青葱一样的年华。头顶是辽阔星空,耳畔是寂静虫鸣,脑海里腾跳的是一个又一个生龙活虎的身影。所有喧嚣都在夜晚熄灭,而夜晚于他刚好是沙场。

他感激部队,给了他那样的沙场!

这些年,军地新闻奖他没少拿,先后5次立功,名字进入部队史馆功臣名录。

多年后,他还在庆幸,如果不是那样的奔跑,生活的轨迹不知道会停泊在哪里。也许,他还窝在家乡的饭店,做一个“水二”或“切堆儿师傅”。

入伍之初,因BB机欠费停机,武装部部长联系不上他,他差点错过军旅征程。等他把电话打过去,才知道运送新兵的专列都已经开出城了。愣怔片刻,他突然撒开腿一路狂奔……那天,他穿着没有领章帽徽的肥大军装,“千里打车追火车”的故事成了新闻。

学生时代,赵雷就已在家乡报纸发表过诗作。到了新兵连,赵雷算是一个秀才。连队驻训时间紧,但他逮住啥写啥的嗜好一点没减。操课、训练、劳动、好人好事,甚至那谁谁一顿吃了6个馒头、那谁谁夜里说了梦话,在他眼里都是值得写的事儿。白天,脚打后脑勺,晚上他就在“地窝子”里打腹稿,三更半夜爬起来借着手电光写下来。

赵雷依然记得当年在军区报纸发表的处女作。短短63个字的一则简讯,被他一次次温柔地抚摸,都掉色了。

一晃,16年风霜雨雪。数一数,130余万字心血结晶。每一个字似乎都在向逝去的岁月发出有力的呼喊。那呼喊声里,集结着他的战友、他的团队,以及他们如火般炽烈的青春,也集结着一个“兵记者”对职责的忠诚守望。

每当写不出好文章,如蚂蚁钻心时,赵雷便从母亲的“菜根”里得到启示和力量。深夜孤灯,想起年少时母亲嚼菜根的场景。菜根不好吃,母亲却说菜根里藏着白菜的味道。他和弟弟妹妹信以为真,每次都争着抢着把煮熟的菜根夹到母亲碗里。长大了,他才知道母亲嚼的不是菜根,是对艰苦岁月的隐忍与希望。

那年,给他力量的母亲突然患了重病。他突然意识到,工作要努力,孝心也要奔跑。他写好假条,带回家的除了当兵以来的全部积蓄,还带上了自己多年发表的作品和各种奖励证书。他相信在部队取得的每一个成绩,都是对母亲的慰藉。因不堪病痛折磨,母亲多次想轻生。他给母亲讲故事,唱军歌,讲在部队奋斗的日日夜夜。

母亲心上的阳光一天天多起来。一天,当他给母亲洗脚时,洗着洗着,他突然泪流满面。母亲脚后跟的老茧又厚又硬,像母亲所过的粗糙的日子,让他心疼。他一边掉泪,一边祈祷:“愿病痛以10倍的烈度降临于我,让我换回母亲的健康和平安!”

他的孝心创造了奇迹——母亲的病好了。那年,赵雷成了师里年度最感人“新闻人物”。那年,赵雷被借调到军区报社帮助工作。后来,如果不是军区报纸停刊,赵雷奔跑的脚步一定会更深、更远。

回到基层部队的赵雷,依旧愿意往“兵堆儿”里扎。他在部队这片沃土生根发芽,他还想在这片丰厚的沃土中,木秀于林。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