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题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在巨变的时代携手前行


■程 荣

11月17日,北京在连续多天雾霾后,重现了蓝天。这一天,本报编辑部的同志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围绕一个主题畅所欲言——在改革强军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如何鼓足精气神,讴歌新时代?

调整改革前,各省军区机关都有专职新闻干事,各军分区也有专人负责新闻工作,现在专职兼职的新闻干事岗位没有了,本报原先的通讯员队伍也随之萎缩。于是,出现了新闻产品的生产链条衔接不上的问题。

那么,基层一线有没有新闻呢?答案是肯定的:有,而且比以前更多。在深化改革大潮中,基层一线的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有很多很好的新闻素材。而且,现在我们的报道面覆盖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除了民兵预备役的工作,经济动员、人民防空、交通战备、国防教育、学生军训、军事设施保护等多个领域都是可报道的,这其中有很多新闻素材亟待挖掘。

怎样解决人少事多的矛盾?时间是海绵中的水,挤挤总是有的。这一次表彰的十佳记者、十佳通讯员,人人都在《中国国防报》《中国民兵》刊发重头稿件20篇以上。省军区系统人少事多确实是个大难题,但是克服困难照样能写稿、写好稿。借助地方媒体,壮大宣传队伍就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这次代表发言中,还提供了不少可资借鉴的好办法。

编辑部需要什么样的新闻?软新闻、硬新闻,是我国新闻界使用概率很高的词汇。一般认为,“硬新闻形式上基本是动态新闻,软新闻则有软消息和特写之分”。按照这一分类标准,我们处理的大多数新闻都可归入“软新闻”之列。但是这与之前“成绩是新闻”的概念完全不同。很多通讯员写稿,是开头写成绩、中间写成效、结尾写成果,满纸都是成绩,这样的稿件没有新闻性。稿子能不能得到编辑部的认可,在选题上有没有新闻性很重要。如果着眼于事件的新闻性,并突出了事物的内核,成功已有一半的把握。

身处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太多的生活方式不是已经被颠覆,就是正在被颠覆中。然而,无论媒体格局如何调整、传播技术如何裂变,我们相信,人们永远需要优质稀缺的信息、深刻多元的思想和温暖心灵的情怀。无论媒体融合发展到哪个阶段,内容生产的政治方向、正确导向不能变,党管媒体的原则不会变。

《中国国防报》从1993年9月创刊起,走的就是群众办报的路子。当年的创刊者们,是开着面包车到各地推销报纸。可以说,没有省军区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国防报》。过去,本报的转型发展也曾遇到沟沟坎坎,每一次都是在省军区系统各级的支持下闯过去了。我们坚信,当下难关,依然能携手闯过!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