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驻守在西南边陲高黎贡山巅、独龙江畔的戍边人,捍卫着祖国115公里的边境线,用青春和热血,谱写着一曲当代军人的奉献之歌

穿行独龙江秘境的峡谷勇士


讲述人:范茂廷

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旅十九连指导员。

整理人:刘春永、韦启位

“出发!”初冬时节,我再一次带着巡逻分队出发了。这次的巡逻任务是对地处独龙江地域海拔3997米的37号界碑进行定点纵向巡逻。过去要走16天的巡逻路如今缩短成7天,这是驻守在这里的前辈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戍边人,亲眼见证了国家富强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蓬勃生机。

巡逻车行进在悬崖峭壁之间凿出的简易公路上,左侧是怒江大峡谷的万丈深渊,右侧是壁立千仞的大山。上午9时,我们抵达独龙江隧道口,公路养护员拦下了我们的巡逻车,原来他们正在对隧道进行维护,半个小时后才能通过。可不要觉得半个小时太长,正是因为有护养员细心负责的日常维护,去往独龙江的路从过去的3、4天,缩短到后来的7、8个小时,再缩短到现在的3个多小时,独龙乡通向外界的路从没有像今天一样方便快捷。

小憩休整,我和战友聊起了驻守在独龙江的老一代边防军人的戍边往事。在独龙江隧道未打通之前,进入独龙乡还需绕行23公里,听起来不长,但就在这23公里上却盘旋着上百个急弯,以前的驾驶员都说,走一趟这条路就是历一次劫。每年12月至来年5月是封山期,雪山就像高高的墙垣,把独龙乡变成一座围城,外面的人进不去、里面的人出不来。一位老战友曾说:“每年封山期能吃的只有那几样菜,这都不算啥,若碰见必须出山的情况,那可真是九死一生!”2014年4月,随着全长6.68公里的高黎贡山独龙江隧道贯通,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独龙江秘境才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各方游客慕名而来,领略这里秀丽的自然风光、淳朴的风俗民情;独龙族人民和驻扎在这里的官兵,只需不到3个小时就能抵达贡山县城。

随着养护员一声哨响,我们再次踏上巡逻路,14时,抵达独龙乡巴坡村委会,这里曾经是某部红三连的老营区,现为独龙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午餐后,我带着几名战士从公路旁一条小道向上爬了400米左右,那有一座烈士陵园。陵园门柱上雕刻着“干革命不讲条件,保边疆为国献身”,这里长眠着8名烈士,到陵园扫墓是官兵每次到独龙江巡逻必做的一件事。

1964年5月,就在人马驿道即将修通之前,24岁的战士张卜突然病倒了。大雪封山、缺医少药,在治病依靠纳姆萨(巫师)的独龙江,战友们束手无策。他的病情通过电报一路上传,直至惊动了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山外的医生通过电报确诊了张卜患的是急性阑尾炎,但医生进不去,病人也出不来。最后,总理要求外交部协调缅甸,通过缅甸航线用直升机空降药品进独龙江,战友们和当地数百名群众上山寻找空投的急救包和药品,但在茫茫原始森林,短时间内找到空投物资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要一名医生、一把手术刀和一剂青霉素就可以治愈的阑尾炎夺走了张卜年轻的生命,从此独龙江有了第一座烈士墓。如今的独龙江,每个村子都建立了卫生院,上级医院指派医生轮流进村指导,小病可以就地治疗,严重的可以通过隧道送到县城医院住院治疗,路程只需3个小时。

张卜、邱旦史、张枝繁……尽管8座坟茔大都是衣冠冢,但他们用生命树起的丰碑令人钦佩,更是一茬茬戍边官兵心中的光辉榜样,是独龙江戍边人的精神坐标!

巡逻路上第一晚,我们夜宿独龙族村寨钦郎当。次日清晨,浓雾还未散去,我们就整装出发了。这一天,我们要在飞架独龙江两岸的钢索上溜索过江。海拔1000米的独龙江畔、2000米的原始森林,再翻过两座平均坡度超过70度、海拔超过3000米的高山,一天之内体验高黎贡山的“山脚春意浓,山顶冰雪寒,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到了晚上还得夜宿山洞……这么多年来,巡逻在秘境独龙江的官兵到底吃了多少苦、历了多少险,大家谁也说不清。但无论多么艰险,也阻挡不了我们巡逻官兵的脚步!比起老一代边防军人,我们承受的这点苦太微不足道了。

巡逻第三天,我们开始向海拔3997米的高黎贡山山顶发起冲击。在那里,我们终于看到那庄严而亲切的37号界碑,看到了鲜红的“中国”二字。确定位置、观察界物、清理界碑、描红、宣誓……所有工作完成后,官兵整齐列队,向界碑致以最崇高的军礼,用边防军人特有的方式宣誓自己的主权。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