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荧屏内外,大漠巾帼情动三秦


■张同斌 本报记者 曹 琦

11月19日晚,记者的微信朋友圈被一部小成本电影刷了屏——由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军地联合摄制、以榆阳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为故事原型的影片《大漠巾帼情》,将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黄金时段播映。

影片以女子民兵治沙连为原型,围绕老连长马翠的女儿刘青苗从被迫去民兵连锻炼到成为新一任连长,带领全连为治沙事业奉献青春这一主线,穿插讲述了治沙连40多年扎根大漠,在极其艰苦条件下治沙造林的感人事迹。

在榆林军分区会议室,军地领导、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老中青三代民兵代表、榆林市道德模范代表齐聚一堂,共话影片背后的故事。榆林市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20世纪70年代,这里黄沙漫漫,除了星星点点的骆驼刺,几乎见不到绿色。为了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榆林人民决定向沙漠要绿色。

“从昔日黄沙漫漫,到今天绿波万顷,一代又一代治沙连姑娘用青春和热血,诠释着信念的力量。”榆林军分区政委赵西月告诉记者,影片最大的魅力,在于挖掘、传承治沙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基因。

传承,在三秦大地被反复讨论着、思索着、践行着:在陕北高原,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女子民兵班,有个“为她们点赞、向她们学习”的约定;在关中平原,宝鸡军分区民兵通过手机客户端集中收看,人人撰写影评;在陕南山区,安康军分区组织机关和人武部两级官兵、职工围坐在电视机旁,一睹治沙连风采……

“身边的典型最有说服力。”陕西省军区政治工作局负责教育的干事王晓年拷贝了影片,计划下发全区部队,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引导官兵传承红色基因,积极投身强军兴军伟大实践。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