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视点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四十年,人民军队走过的足迹


■本报记者 罗丁紫 张 蕾

近日,《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在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观者如云。其中,第四展区“历史巨变”的第六单元“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将国防和军队建设40年的历史和成果,汇聚成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展现在参观者面前。下面,请随本报记者走进展厅,看看有哪些亮点。

——编  者

沧桑巨变见证发展历程

国防和军队建设展区共分为4个主题部分: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开创强军兴军新局面。每个部分概述我军不同时期的建设发展主线和主要事件,搭配图片、图表、实物、视频、雕塑等元素,用丰富的素材、不同的角度,让大家对改革开放40年来国防和军队建设辉煌成就有了直观的了解。

参观当天遇到国防大学参观团,一位新加坡学员告诉记者,他最大的感受可以概括成两个字,那就是“变迁”。

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也是忠实的见证者。海军潜艇某支队的舰历书、解放军医护人员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疫情请战书、烈士王继才牺牲当天开山岛升起的国旗……一件件实物瞬间将人拉回历史的现场,一件件事、一个个英模人物,成为时间长河里耀眼的坐标。

浓缩的历程与时间节点,最能体现一个“变”字。从1981年华北军事演习、1985年百万大裁军、2008年首次赴亚丁湾、索马里护航,到展厅大屏幕播放的习主席视察检阅部队的精彩画面,记者的耳边仿佛回响起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铿锵足音。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防和军队改革持续深化,人民军队重塑组织形态、重整斗争格局、重构建设布局、重塑作风形象,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迈出坚定步伐。

同时,积极开展对外军事交往,维护国家利益,展现大国担当。从第一次参加维和的赴柬埔寨维和工兵大队官兵佩戴的头盔和徽章,到吉布提海外保障基地的石头,和国际军事比赛的纪念信封、邮票,无不见证着中国军队越来越开放,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40年,国防和军队建设变化巨大,不变的是阔步前行的脚步,是听党指挥的军魂,是保家卫国的承诺,是人民子弟兵的优良作风,是军民鱼水深情。对普通参观者来说,留下深刻印象的是,4个士兵靠在一起睡着了的雕塑,2008年抗击冰雪灾害,他们一连几天没有合眼;2008年抗震救灾,刚从废墟中被救出来的小男孩郎铮向解放军敬礼;2017年九寨沟地震救援中“最美逆行者”的迷彩身影。军爱民、民拥军的生动画面擦亮了人民军队的本色。

装备模型展示巨大成就

进入展厅,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展厅中央的一艘“巨轮”,一共4层,每一层井然有序地摆满了各种装备模型。据布展人员介绍,模型展台设计展示了122个型号的海军、陆军、空军、火箭军各类武器装备模型,重点展示40年来我军主战装备创新发展的突出成果。

许多参观者都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装备,都很兴奋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讲解员不时介绍:“4级平台像4级台阶,寓意40年来,人民军队一步一个台阶,阔步迈入新时代,平台造型像进攻箭头,寓意人民军队在党的领导下,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最下一层,各式舰船在蓝色的波涛上乘风破浪,最前方是“双航母”,两艘航母甲板上停满“飞鲨”战机,紧随其后是潜艇、驱逐舰、护卫舰、补给舰、两栖登陆舰等。其上三层有各种型号的坦克、装甲车、导弹发射车等,一字排开,蔚为壮观。每个装备都附有一张说明牌,标明型号,例如“15式坦克”。模型展台正上方的空中,停着我军装备过的各型飞机,歼-20、运-20等先进武器装备均在列。

内行看门道,记者看到一名学生给另两名同学当起了“讲解员”,他们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当记者问到哪部分印象最深,“讲解员”姜浩说:“给我冲击最大的是装备展区,可以说是海军从黄水海军到蓝水、再到深蓝的发展缩影。”他说起武器装备头头是道,原来他平时关注军事新闻,同宿舍还有两名国防生。对国防的了解和热爱正是在一次次的关注、接触中培养起来的。

经过40年的建设,一批批信息化程度高、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武器装备列装部队,人民军队军事实力不断提升。

特殊文物讲述军人使命

展览中,除了装备模型,一件件背后有着动人故事的特殊文物也吸引着参观者注意。

展柜中有一面残缺的国旗,那是30年前在南沙渚碧礁上空飘扬的第一面五星红旗。1988年1月18日,人民海军派部队进驻南沙岛礁,距今已整整30年。南沙的风雨让这面国旗破损残缺,但上面的签字依稀可见:兄送弟,南沙行,保国之地,立大功。一代代南沙卫士就是以这样的纯粹信念与无限忠诚,守护着祖国的蓝色海疆。

记者曾采访一名海军陆战队队员,他说:“作为军人,就应该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句话,说出了所有军人的心声。在他们看来,祖国与人民的需要以及军人的职责与使命比什么都重要。

一位叫王建川的19岁战士就是怀抱这样的信念,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1984年1月入伍后不久,王建川便奔赴前线战场,他写下决心书:“绝不当叛国者和人民的逃兵,宁上前一步死,不后退半步生。”他没有食言,一直冲锋在前,直至壮烈牺牲。牺牲前,王建川一直坚持写日记。他原打算在边境自卫还击战结束后,把日记本和军功章一起寄回家,作为献给母亲的礼物。

如今,王建川的军功章就静静地躺在此次展览的展柜中,旁边是日记里王建川写给妈妈的一首诗,诗中说:“放心吧妈妈,我已经懂得了‘战士’的含义,当还击侵略者的炮声震撼大地,妈妈,请你不要把孩儿惦记,不付出代价怎能得到胜利?战士的决心早已溶进枪膛里,为了祖国不惜血染战旗!再见吧妈妈,孩儿即使在九泉也千声万声呼唤您!”

展览中,像渚碧礁上空飘扬的国旗和王建川的军功章这样展现军人坚守职责使命的文物有很多。一代代官兵牢记使命、献身使命、不辱使命,最终汇聚成强国强军的磅礴力量,成为时代的骄傲。

军人荣誉激发报国动力

习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军人荣誉体系建设。荣誉是军人的第二生命,古今中外任何一支军队都把荣誉作为建军治军的重要内容。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我军的荣誉体系已逐步完善,本次展览中,与军人荣誉有关的内容也是一大亮点。

金灿灿的“八一勋章”、一级英模勋章、空军飞行等级证章、海军飞行安全纪念章、国防服役纪念章、为国戍边纪念章、执行重大任务纪念章等向参观者展示着我军荣誉的历史。其中,展柜里林俊德院士的一级英模勋章格外引人注目。

林俊德是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的著名专家,参加过我国所有核试验。自1960年参军入伍后,便扎根大漠戈壁52年,把全部心血奉献给国防事业。2012年5月,林俊德院士被确诊为癌症晚期,但他仍在病床忘我工作,与时间赛跑。去世前,林俊德院士留下遗愿:“把我埋在马兰。”

“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这是2013年《感动中国》节目给他的颁奖词。像林俊德院士这样的军中英模人物的故事也深深感染着前来参观的人,激发大家的报国热情。

一位6岁小男孩指着展柜中我军各式勋章对爸爸说:“等我长大当了解放军,我也就能有这些勋章了。”小男孩叫龙亭旭,来自云南。他的爸爸龙国庆告诉记者,看到新闻里说有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就赶快带着孩子来看了,希望他能了解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并受到鼓舞。相信在展览里与我军荣誉有关的一系列展品的激励下,龙亭旭离他的荣誉之梦会更近一步。而当每个人都通过努力获得了自己生命中的荣誉,国家与民族也会迸发出巨大的希望与活力。

图①:“八一勋章”、空军飞行等级证章、海军飞行安全纪念章等。

图②:中国赴柬埔寨维和工程兵大队官兵佩戴的头盔和徽章;“国际军事比赛-2018”纪念封、胸标等。

图③:邱光华烈士使用过的公文包;抗洪烈士李向群的士兵证、救生衣、水壶;林俊德院士使用过的维修工具;王继才烈士的海防哨所《值勤证》;王建川烈士写给母亲的诗和荣获的三等功奖章。

图④:30年前在渚碧礁飘扬的第一面五星红旗;海军官兵建设南沙时用过的安全防护帽、铁锤等。

图⑤:装备模型展台

本版照片由本报记者邵  薇、罗丁紫、张  蕾摄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