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战史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信则不欺

“拔剑争先”与“借粮还款”


■叶秋玲 段 波

在诸葛亮信义的影响下,士气高昂的蜀军凭借剑门关天险击退魏军

原 典

《百战奇略》信战篇原文为:凡与敌战,士卒蹈万死一生之地,而无悔惧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上好信以任诚,则下用情而无疑,故战无不胜。法(指《孙子兵法》)曰:“信则不欺。”

凡与敌作战,士卒们踏上战场,而无后悔畏惧之心,全因将帅诚信不欺的品质感化。将帅讲求信义而以诚待人,那么士卒便会报之以真挚感情而不犹疑,故而必定战无不胜。诚如兵法所言:为将帅者应当具备诚信而不欺诈的品质。

战 例

《百战奇略》信战篇中,列举了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在大敌当前的紧要关头,恪守信义,赢得军心,蜀军一战而胜的战例。魏国派遣司马懿、张郃率精兵30万人,直指剑阁。此时,诸葛亮正率军驻防祁山,剑阁蜀军正在换防,留守将士仅有8万人。诸葛亮部下认为魏军强盛,建议把换下来的部队暂留一月,以壮大声威。但诸葛亮坚持以信义为本,下令换防后的士卒尽快返乡。闻此,蜀军将士均愿留下拼死一战,无不拔剑争先,冲锋陷阵,击杀魏将张郃,大败魏军。

大柏地之战是红四军转战赣南闽西的一次极为重要的战役。1929年2月9日,为粉碎敌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三次“会剿”,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3600余人,决定于次日在大柏地对尾追之敌国民党刘士毅部实施伏击。然而,红军将士长途跋涉早已饥寒疲乏,群众都躲进山里,红军无法征得他们的同意借取粮食。毛泽东、朱德决定部队暂借群众粮食并留下欠条。此战,红军一举歼灭敌两个团。3个月后,红军重返大柏地,向群众支付粮款,分文不差。红四军用行动诠释诚信,赢得群众拥护。从此,红军“借粮还款”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

计谋分析

以上古今两个战例,都阐述了诚信在树立将帅、军队威信,赢得军心、民心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时至今日,诚信依然是军队将帅之德、治军之道、强军之基。

诚信是将帅必备品质。自古兵法都把诚实守信作为将帅必备的内在品质之一。《六韬》把“信”作为为将者“五材”中的一项重要品质。《孙子兵法》提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把诚信品质作为将帅的五德之一。《将苑》将“诚信宽大”“信义服邻国”分别作为“十万人之将”“天下之将”的必备品格。《唐李问对》则提出将帅应当“忠以尽节,信以竭诚”。

剑阁之战中,蜀军之所以能够以少胜多、以劣胜优,除扼守险要外,全在诸葛亮的一个“信”字使蜀军将士置生死于度外,奋勇当先、战无不胜。现代战争中,指挥员带兵打仗仍需将诚信作为道德人格的基石,要以身作则,坚决落实上级命令指示,对部下的请求尽心尽力,做到言行一致。

诚信是治军为政之本。《孙子兵法》提出“上下同欲者胜”。《管子》认为“上下不和,虽安必危”。西方政治学定律“塔西佗陷阱”强调,“一旦失去公信力,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红四军进军大柏地时,指战员们衣衫褴褛、风餐露宿,却坚持偿付群众粮款,与国民党军抢掠钱财、拉夫抓丁形成强烈反差,逐渐赢得当地群众信任。指挥员在治军过程中必须十分珍视自身公信力,无论是重大事项还是点滴小事,都应坚持恪守诚信,始终保持“宁失千金,不失一信”的态度,赢得军心,争取民心。

诚信是强军事业之基。《论语·颜渊》中,子贡问政,孔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商鞅立杆”取信于民,为变法做铺垫,乃至开辟法制大门。“曹操断发”取信于民,乃成一代霸业。

取信于民是我军自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壮大并取得一次次胜利的坚实基础和不竭动力。信任的建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大柏地群众第一次见到红军时心存疑虑,特别是当红四军打下借粮欠条时,有的群众甚至根本没想到红军会偿还。为赢得当地群众的信任,在部署大柏地战斗过程中,毛泽东不仅要求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树立人民军队的声誉和形象,还亲自主持兑现承诺的群众大会,号召劳苦大众要团结武装起来,建立工农民主政权,深得民心,确保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革命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