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论坛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抑制“走一字”的冲动


■张 宇

两点之间直线的距离最短,因而挑捷径、走直线已成为许多人的不二选择,领兵打仗的指挥员恐怕更希望如此。然而,就如同盘山公路一样,在活力对抗的舞台,因矛盾的相互制约,真正的直线几乎没有,通向胜利的途径总是曲折而复杂。对此,毛泽东同志曾告诫我们:“做什么事情,不要老想着走‘一’字,要善于走‘之’字。”

孙子曰:“途虽近,知有险阻、奇伏之变而不由。”历史经验表明,凡便于我展开攻击的方向,也往往是敌人重点把守之处;凡便于我接敌运动的路线,也常常是敌人设伏布障区;凡便于我观察和发扬火力的地形,也是敌人注意防范之所在。从战争实践看,坚固的要塞防线,直接被攻克夺取者甚少,而被间接的军事行动所瓦解者颇多。

三国后期,蜀军在要冲剑阁设置重兵防御魏军,却没想到魏将邓艾率兵绕道700里,阴平渡险,直接攻入蜀国腹地,使蜀主刘禅不战而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国以为有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可阻止德军前进。没想到德军绕道阿登山脉,来了个“批亢捣虚”。

“兵者,诡道也。”战场上但凡行使诡道之法,都与常规的逻辑思维方式相违背,都力求从相反之中求相成:要想走近路,就必须学会走远路;要想前进,往往需要先后退;要想有所取,则应先给予;要想速胜,恰应做持久的准备。步步追求走直路,结果要绕更大的弯儿。

单就理论上讲,连接两点的直线只有一条,而曲线则有无数条。一条直线谁都可以看得出来,唯有曲折迂回才可能让对手摸不清你的意图。然而,要在诸多曲线之中找到一条最优线并非易事,这里面也大有文章可做。

《韩非子·说林子》记载过一个故事。晋国将领知伯让人铸造一口贵重的大钟,要赠送给邻国仇由,仇由国君闻听非常高兴,于是派兵修筑两国间的道路。然而,仇由国君还没见到大钟,自己就已国破家亡。原来,这正是知伯的迂回之计。如果明目张胆地去辟山开路,就会暴露军事企图,而假借送“钟”之名则可使对手放松警惕,同时还借对手之手来消灭对手。

古人讲,战不过攻防,术不过奇正,形不过虚实。最好的防御是进攻,最好的进攻不一定是直指目标的直接行动,有时候朝着自己目的相反的方向去行动,往往更容易让敌人听从自己的调遣;内线中的困境从“局外”来寻找破解之道,常常更能迅速地达成作战目的。

一位军事专家说过:“现代作战,影响地域的图线将是破碎的、弯曲的、不连续的,而且不断地变化。”这是对非线式战场较为贴切的描述。显然,面对这样一个战场,指挥员如果只想着当面的威胁,就只能想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下策;如果只盯着眼前的对手,就可能出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悲剧。

“我们必须克制自己免受直线的引诱,对多数人,包括很多未来学家来说,明天的设想,不过是今天的延伸而已。他们忘记了那些多么有力的趋势,不会只作直线式运动。”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之言提示我们,历史发展不会是直线式的延伸,行军打仗同样不会随心所欲一条道走到底。抑制住走直线的冲动,准备走曲折的路,这样反倒可以减少某些曲折,使要办的事更顺当一些。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这一历史辩证法永远不会过时。

(作者单位:71352部队)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