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直击,展现威武文明形象
初夏的澳门,天气多变,时而阳光明媚,时而风急雨骤。
4月30日9时,氹仔军营正式开营,一场阵雨不期而至。雨水驱散了夏日的炎热,却没有冲淡参观市民的热情,不到半小时,观众席上已然挤满了来自澳门各界的同胞。
10时整,军营开放活动拉开帷幕。“军事课目展示”是军营开放的重头戏,向来也是参观市民翘首以待的内容。77名官兵组成的军乐仪仗队现场演奏《歌唱祖国》《驻澳门部队之歌》《威武铿锵》《七子之歌》等曲目,队形随之变换成CHINA 70、20、莲花等图案,寓意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澳门回归20周年的美好祝福。
72名特种兵组成的格斗方阵和120名官兵组成的刺杀方阵依次登场,格斗团体操、一招制敌、散打对抗等课目展示了特种兵勇猛、团结的特战精神。刺杀方队使用自动步枪采取击、打、防、刺等方法展示白刃对抗基本手段,并灵活运用直刺、防刺、打击刺、闪身刺等动作,进行实战拼刺,杀声震天、气势如虹。
6名英姿飒爽的女兵驾驶摩托车,风驰电掣而来,为观众带来队形变换、两路纵队交叉行进、隐蔽驾驶、三角旋转、对向行进、单手翘边斗行驶、载人翘边斗行驶、行进间交换驾驶员、行进间射击、穿越火障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赢得掌声如潮。
战斗班综合竞技是这次军营开放活动创新设计的一个课目,21名战士分为3组,以综合竞赛的形式,依次展示重装搬运、弹药前送、战斗运动、蒙眼枪械分解、战术设计、徒手推重装甲车等课目,展示官兵过硬的军事素质。
市民何旭升感叹:“想到将来遇到危险,还有这样一支部队保护着我们,我觉得特别安全,心里特别踏实。”
扎实的军事技能背后,是不为外人所知晓的刻苦训练。在进驻澳门之初,部队临时驻扎在龙成大厦,全体官兵的生活、训练全部在大厦内完成。为了保持战斗力,部队购买了很多健身器材供官兵使用,楼道成为练习刺杀的场所,体能训练则是在12层楼高的大厦内,沿着楼梯一遍一遍地跑。正是在艰苦的磨练中不断成长,驻澳门部队才成长为如今的威武文明之师。
零距离接触,感受爱澳亲民深情
精彩激烈的军事训练课目结束后,市民们走下看台,分批次走进连队排房参观。武器装备展示区是每年最受欢迎和追捧的区域,装甲车、指挥车、各型枪械等武器装备一字排开。了解兵器知识,操作武器装备,讨论军服配饰,偌大的场地总是挤满了参观的市民。对于孩子们来说,这里更是绝佳的游乐场,登战车、跨上摩托车、瞄准射击,和兵哥哥、兵姐姐们合影留念,玩得不亦乐乎。
军营开放是一条纽带,也是一扇窗,它拉近了公众与部队间的距离,为澳门同胞了解人民军队,提供了重要窗口,也为驻军和澳门同胞沟通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
驻澳门部队军事展览馆内挤满了前来参观的市民。为庆祝澳门回归15周年,2014年12月,驻澳门部队军事展览馆正式开馆。展馆分为驻军军史馆和解放军军事历史陈列馆两部分,通过展示历史照片和文物陈列,向澳门同胞讲述解放军军史以及驻澳门部队组建前后的历史。开馆近5年来,展馆平均每周接待两批澳门大中小学生,现已成为澳门享有盛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少学生在参观后表示,对中国近代史、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发展史有了更加真实客观的了解。
市民阳芸红是第一次来到军营参观,她说,2017年驻澳门部队协助特区政府救助台风“天鸽”灾害,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当时觉得解放军都很有善心,工作效率很高。今天参加军营开放活动,我看到了他们训练的辛苦,和对澳门的深厚感情。”
2017年8月23日,澳门遭遇强台风“天鸽”正面袭击。根据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驻军法规定,经澳门特区政府请求,中央人民政府批准,8月25日至28日,驻澳门部队累计出动2631人次,车辆160余台次,协助特区政府参与抢险救灾。这是驻澳门部队首次在当地执行任务,他们走进街巷,走近市民,用实际行动展示大国军人风采。
对于驻军战士杨美权来说,澳门这块神圣的莲花宝地就是驻军全体官兵的第二故乡,澳门同胞就是他们的亲人。这次军营开放,杨美权和战友们负责厨艺展示,除了为参观市民准备军营特色的精美小吃外,还用萝卜、南瓜、芋头等食材雕刻出大三巴牌坊、港珠澳大桥等标志性建筑,以及“辽宁号”航母、“和谐号”动车等,展示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赢得了参观市民的一致点赞。
除面向澳门同胞外,此次军营开放活动同样在内地引起强烈反响。五一前夕,驻澳门部队官方微博“镜海之滨”正式上线运营。此次军营开放活动中,他们邀请11名网络大V来到现场,其中4名粉丝超千万。多方联动取得很好的宣传效果,“镜海之滨”上线10天,微博粉丝达到15万。
军营开放,在这里培塑家国情怀
为期3天的军营开放活动中,每次升国旗仪式都能看到6名澳门中学生手持国旗,列队走入操场中央,交给驻军升旗手。
来自广大中学的罗嘉智就是其中的一员,这已经是他第3次来到军营。此前他曾两次参加驻澳门部队组织的国旗手培训和军事夏令营活动,但这次格外激动。“国旗代表着国家,能亲手将国旗交给解放军,心里感到十分自豪。”罗嘉智说。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时任澳门濠江中学校长的杜岚,率先升起了澳门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庄严的国旗下,她经常对全校师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爱澳”的情感早已植根于澳门市民的血脉之中,而军营开放活动更是为他们接受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2001年6月1日,驻澳门部队首次为澳门小学生举行“六一”军营开放活动;2004年10月3日,驻澳门部队在氹仔营区组织首次军营开放活动,邀请市民来到营区参观。自此,军营开放活动成为驻澳门部队的一项常态化活动。
长期以来,驻澳门部队面向澳门大中小学生,常态化组织国旗手培训、中学生军事夏令营、大学生军事体验营、中国故事文化联谊等活动,已有数万人次学生走进驻澳门部队军营体验生活,累计为澳门大中小学生升旗队培训十余期近500人次。
5月2日,军营开放活动面向澳门各所学校专场开放,来自10所大学、47所中小学的3000多名学生入营参观。在留言簿上,许多学生留下了“祝愿国家和澳门明天更美好”“驻澳部队,感谢有你”等温馨话语。
来自澳门中学的老师林华敏说:“今天组织学生来军营参观,就是要让他们接受一次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感受到国家的强大,也感受到祖国是爱我们的。”
14时,这场热闹的“军营嘉年华”已接近尾声,谁知驻军官兵还为澳门市民准备了一份惊喜。广场上,一阵急促的军鼓声打破了人群的喧嚣,退役士兵杨子珺和她的两名战友从人群中走出,来到广场中央。“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高昂的歌声吸引了市民的注意,他们从诧异到了然,自发地围成一圈,挥舞着手中的五星红旗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伴着音乐轻轻哼唱。女兵管刘寒身着蓝白相间的舞裙,在人群中翩翩起舞。
一曲终了,“军营快闪”结束,掌声不息,围观的市民久久不愿离去……
手挽手,心愈近而力更强
■佟欣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1847年,葡萄牙人所建的一道关闸,将澳门与祖国母亲隔离开来。
1999年12月20日12时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澳门部队跨越关闸,正式踏上澳门的土地。一名澳门市民在接受外国媒体采访时大声说:“这是在澳门第一次看到解放军,我心情特别激动。这就是我们的军队,我们自己的军队进澳门来了!”
地理的关闸容易跨越,但如何真正破除市民心中的“关闸”?驻澳门部队正式接管澳门防务以来,很多人心中都存有疑问:这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他们如何保护澳门人民的安全?
面对陌生的新事物,人们通常或踌躇不敢上前,或小心翼翼地试探,但总要有一方主动伸出双手。
1999年11月19日,驻澳门部队在珠海基地正岭营区首次组织对外开放活动;2001年6月1日,首次为澳门小学生举行“六一”军营开放活动;2004年10月3日,在氹仔营区首次组织澳内军营对外开放活动;2005年8月2日-5日,在珠海基地举办首届青年学生军事夏令营……驻澳门部队军营开放迈出的每一步都坚定而从容。
回眸驻守澳门20年历程,驻澳门部队打开大门欢迎澳门同胞,在一次次军营开放活动中,军民的手牵得更紧,心离得更近。
2017年8月,台风“天鸽”袭击澳门,驻澳门部队官兵闻令而动,投入抢险救灾。曾经只在媒体报道中感知的“军民鱼水情”,如今活生生地展现在澳门市民面前。很多人自发带上矿泉水、口罩、药品等用品,出门慰问驻军官兵。《澳门日报》发表社论中表示:“这城市有爱,您们都是最可爱的人!”
民意调查显示,澳门市民对驻澳门部队的满意率保持在99%以上。2011年以来,澳门理工学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进行多次民意调查,结果显示,“一国两制”和“爱国爱澳”始终稳居澳门社会核心价值观前三位,超过八成的被调查者为自己是中国公民而自豪。
20年风雨征程,20年休戚与共。绿色军营的大门永远向澳门同胞敞开,正如同内地与澳门之间的那道关闸也永远不会关闭。背靠内地广阔市场,有国家作坚强的后盾,20年时间,澳门从一个寂静清冷的小城蜕变成为如今繁华热闹的国际化都市。而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现良好开局、港珠澳大桥顺利通车、粤澳新通道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终将写就澳门同胞与内地共担复兴之责、共享伟大荣光的壮美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