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战史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微历史


空前绝后的军马数量

为解决明朝北部边患问题,明永乐皇帝朱棣曾5次北征蒙古。首次北征前,朱棣在大力发展火器、建立世界上最早的独立火器纵队“神机营”的同时,深知对付蒙古骑兵的最好办法就是“以骑制骑”, 而骑兵部队的基础就是大量的优良军马。为此,朱棣大力推动明朝马政事业的发展。

朱棣不仅主持在陕西、甘肃、北京、辽东4个都司设立苑马司,还鼓励民间饲养军马。同时,明朝还从蒙古、朝鲜、琉球甚至中亚购买优良军马。据学者统计,永乐末年时,明朝军马数量已达173万匹。封建时代,中国某些中原王朝也建立过强大的骑兵部队,拥有数量可观的军马,但明朝所拥有的军马数量无疑是空前绝后的。

敌后抗战利器:“撅把子”

抗日战争时期,我根据地军民为弥补武器装备不足的问题,利用有限条件,发挥聪明才智,研制生产了多种不同形式的土造手枪,由于这些土造手枪采用两段式铰链结构,需要打开枪膛尾部装填枪弹、退出弹壳,所以统称为“撅把子”。

“撅把子”最早起源于民间。红军时期,鄂豫边军委会兵工厂就制造过3000多把“撅把子”,部分解决了当时一些红军战士以梭镖为武器的问题。

抗战期间,各根据地研制的“撅把子”,零部件一般不超过10个,无需精细加工,农村铁匠就可以打造。由于采用滑膛结构,没有膛线,所以枪管有的是铁管,有的是几根铁条盘成。由于缴获的弹药口径不同,各根据地的“撅把子”可发射从6.35毫米至11.43毫米口径的七八种手枪弹,有的甚至能够发射步枪弹和猎枪弹。由于制造工艺限制,“撅把子”的寿命很短,质量较好的能打几十发子弹,质量差的打上七八枪就散架。

“撅把子”虽然质量一般,却适应敌后抗日斗争。由于体积小,经常身着便装的敌后武工队,可轻松将“撅把子”藏在身上。由于外形有别于制式枪械,曾有抗日民兵将被搜出来的“撅把子”称为木匠工具,骗过日军新兵顺利脱身。很多地方抗日武装,正是使用“撅把子”打击敌人,缴获武器,进而发展壮大的。

(杨壹铭)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