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视点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穿过历史的硝烟走近你


■周树广 本报记者 乔振友

写在前面

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一枚枚金灿灿的军功章,背后都有一段的难忘经历。几十年过去了,照片依旧在墙上,却少有人记得他们的名字;军功章锁在柜中,一如被慢慢遗忘的他们的英雄事迹……

老兵不怕死,只怕被遗忘。5个月的时间里,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旅二级军士长蒋德红辗转3000余公里用笔墨再现了22名抗战老兵浴血沙场、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在蒋德红的笔下,那些被遗忘的名字渐渐清晰起来,在历史的长河中还原成一个个鲜活的英雄。

“老兵不怕死,只怕被遗忘”

是什么让一名普通士兵与22名老兵走在了一起?故事缘于一件毛皮大衣。

2015年初,蒋德红前往杨靖宇将军殉国地参观。纪念馆中一件打满补丁、破烂不堪的毛皮大衣引起了蒋德红的注意。

“70多年前,黄殿军穿着它,冒着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将东北第二路军师长曹亚范的密令送给第一路军杨靖宇将军,又将杨靖宇将军的密令带回来。”在讲解员的讲述下,蒋德红仿佛置身于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

得知黄殿军依然健在,又住在靖宇县后,蒋德红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几经辗转,终于找到了老人的家。

斜靠在炕头上,那位头发花白、身材干瘦的老人,难道就是黄殿军?是的,应该没错。见到黄殿军第一眼,蒋德红的眼睛湿润了。当年英勇奋战的抗战老兵,终究抵不过岁月的侵蚀。

黄殿军儿子黄贵清说,2013年父亲查出严重的胆囊结石。老人年龄过大,又不宜手术,只能吃一些清淡的食物,身体一年比一年消瘦。

蒋德红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不禁问道:“白山作为抗联的根据地。如今健在的老兵还有多少人?他们过得怎样?”

从一个落满灰尘的抽屉里,黄贵清翻出了一张照片说:“这是父亲20多年前参加靖宇县红军失散人员座谈会的合影,前排就座的8位抗联老兵,目前只剩下父亲一人。”

握着这张记录历史的珍贵照片,似乎握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老兵不怕死,只怕被遗忘!”也是从那天,蒋德红开始了记录老兵之路,他希望能够用文字把老兵们的故事记录下来。

“对不起,我们来晚了”

经过反复的修改、打磨,终于以黄殿军为主人公的《敬礼,抗战老兵》系列报道的第一篇出炉。

之后的日子里,蒋德红向市、县民政工作人员了解了当地抗战老兵的具体情况:共有22名抗战老兵,分散在白山市多个县区,有的甚至住在偏远的大山深处。

顶风雨、迎酷暑,进村屯、走边关,就这样蒋德红风尘仆仆对抗战老兵进行寻访。

“他们听不见,我就写字让他们看;他们不认字,我就听他们讲。” 蒋德红说,虽然有时和老兵的沟通不太顺畅,但社会上的好心人给了自己很大支持,“路途远,交通不便,小客车、出租车、顺风车都坐过。有的车主听说我去采访抗战老兵,甚至不要路费。”

2015年8月27日,蒋德红去江源区松树镇采访两名老兵。松树镇离江源区有70多公里,每天只有两班车。身边人都劝他不要去了,他却说:“只要老兵还健在,我一定要全部走到。”

采访完一名老兵之后,蒋德红紧接着就投入到了对另一名老兵的采访。采访结束,回到住处已是傍晚时分,蒋德红吃了两口泡面,就开始了整理笔录工作。同行的人不禁感叹:“你这股劲头,简直就像在打仗。”

“是啊!采访老兵就是在与时间赛跑。” 那年,蒋德红前往临江采访老兵李全基。李全基年岁太高,听力衰减严重。蒋德红凑到老人耳边大声地问,老人却听不见。

老兵朝蒋德红摆摆手,一字一句地说:“对不起,我老了,记不住了!”望着瘫痪在床的老兵,蒋德红泪流满面:“对不起,我们来晚了!”

老兵李喜善,10岁时母亲去世、父亲残疾。家境贫寒的他在山上打柴时结识抗联战士后,便走上了抗战的道路。见到一身戎装的蒋德红,李喜善像见到了多年未见的战友,紧紧拥抱着他,嘴里反复念叨: “不忘历史,传承精神。”

山落滚石,他迎难而上;烈日酷暑,他擦汗前行……有人问蒋德红,是什么激励着他不断前进。他说,“每一个幸存下来的战士都是一座丰碑。”

“老兵的精神,值得传承”

抗战老兵聂生茂,18岁参加抗战,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复员回到地方后,老人一直无子女,93岁高龄的他靠侄子赡养。看到蒋德红,聂生茂拉他坐在一起,抚摸蒋德红的脸十分亲切,一口一个孩子地叫。

从此以后,蒋德红成了聂生茂口中心爱的“小崽子”,无子嗣的聂生茂成了蒋德红深深的牵挂。3个月后,聂生茂病危住院,临终前,嘴里念叨的还是蒋德红,直到闭上双眼还紧紧地抓着蒋德红的手。

抗战老兵张瑞灵,独子因患癌症去世,他和老伴儿在福利院生活。第一次采访完张瑞灵,两位老人将蒋德红一直送至大门口,临走时一直叮咛:“啥时候有时间一定要再来啊!”

之后,只要蒋德红有时间,就会去福利院看望两位老人。蒋德红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而在二老眼里,蒋德红早已是他们的儿子,他们总说:“我儿子去世了,看到了你就像看到了我的儿子!”

为抗战老兵捐款、陪抗战老兵过生日、给抗战老兵送终……5年时间,蒋德红与爱人一起,视老兵为亲人,定期抽空看望老兵,送去慰问关怀,与老兵们成了一家人。

95岁抗战老兵王吉昌记忆减退,许多事情都记不住了,但看到蒋德红总能叫出他的名字;98岁的抗战老兵李振夏每次都拉着蒋德红的手舍不得放开;95岁抗战老兵英若富体弱多病,每次都把自己上山采的山珍强塞给蒋德红……

“我在想你何时能来?”“你怎么才来看我?我和老伴天天盼着你呢!”……每一次踏进老兵的门,那些期盼的眼神让蒋德红感动。

老兵不死,只是慢慢凋零。101岁抗战老兵罗忠台、93岁的抗战老兵黄殿军、91岁抗战老兵周军、90岁抗战老兵李喜善……不到5年时间,蒋德红采访结识的22个抗战老兵有10人相继离世,每一位他都到场送别。

“老兵的精神,值得传承。” 蒋德红说,与抗战老兵接触后明白,每位抗战老兵都是一笔精神财富,这种精神值得永久传承。

图①:蒋德红采写黄殿军的文稿和黄殿军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念章。

图②:蒋德红远赴十三道沟看望老兵英弱富。

图③:蒋德红正在给抗战老兵张瑞灵讲解新闻。

图④:蒋德红正在给抗战老兵刘振刚讲军事新闻。

本版图片由周树广摄

制图:扈 硕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