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70年接续奋斗,70年春华秋实,共和国7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实现了由百废待兴到繁荣富强的巨变,成就举世瞩目。从今天开始,我们推出“亲历者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专栏,以微观的视角,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身边或亲身经历的故事,展现历史变迁和国防建设的发展成就,希望这些实录能激励我们不断更好前行。
讲述人:刘长俊
1926年出生,1945年参军,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后转业到吉林省通化市矿务局,1986年离休,现居住于白山市。
整理人:刘 健 本报记者 乔振友
我有一本日记,它可是我的宝贝。说它是宝贝,不是因为它有多值钱,而是因为它陪我度过了69个春秋,也记录了我们伟大祖国发展变化的点点滴滴。
这个日记本是1950年海南岛全境解放时,部队给我们发的纪念品。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我任连指导员,亲身体会到我们没有军舰的窘迫,在跨海登陆时所用的船只,都是向渔民借来的渔船,大的渔船能承载百余人,小的也就十几个人,而我们就是靠这几百艘渔船登岛取得了胜利。那时候我们多希望能有一艘自己造的军舰啊!这也成为我写进日记本的第一个愿望。
海南岛解放后我随部队回到了东北,随后转业到吉林省通化市矿务局工作。离开部队时我带走了两样东西,除了一身军装,就是这个日记本。虽然人离开军营,但一直关注着部队,什么大事小情,我都会记录下来。同时记下来的,还有一些参战期间部队传唱的战斗歌曲,我觉得这些歌曲就是那个年代大家精神面貌的体现,丢不得。
1990年我受邀到某边防部队给战士们作传统报告。那是我离开部队40年后第一次回到军营,整洁的院落、干净的宿舍、荤素搭配的三餐……这些和解放前部队的蓝天为房、大地为床、野菜当粮的条件相比,简直是翻天覆地。那次,也是第一次,我将日记本里记下的故事讲给战士们听,还教大家唱我记在日记本上的革命歌曲,战士们特别喜欢,这更激励我要将这本日记写下去。
直到现在,每年我还都会去给战士们作报告,每次去边防都有新变化。曾经,边防战士们巡逻,主要靠的是双腿双眼,如今巡逻执勤早已实现了信息化,视频监控、感应拦阻报警等多种科技手段的应用,战士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边境一线的情况,这真是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啊。
每次报告结束后,部队领导还会让我体验下他们的新式武器,同时我也经常从电视报纸上了解我军武器装备的变化,从手枪、步枪到新型主战坦克、武装直升机、大型舰船、高性能战斗机……作为一个老兵,着实为我军武器装备建设跨越式发展感到自豪。
70年前我是一名小战士,跨越半个多世纪,我有幸见证了祖国国防力量由弱到强,当年的梦想早已实现,国产的航母也已驶入大海,我深深地为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这一切,我的日记本里都记录着。
年初,白山军分区政委赵连伟来看望我,他看了日记本后说我记录的资料很珍贵,还鼓励我继续写下去。我想只要我还能写,就会一直记下去,以后还会让自己的孩子们继续记录下去……
图①:刘长俊老人在写日记。
图②:刘长俊老人1950年5月9日在日记本上记下的内容。
刘 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