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视点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陕西省山阳县军地联手加强革命旧址保护

打造陕南“小延安”


■余守义 本报记者 曹 琦

盛夏的清晨,记者驱车从陕西省山阳县城出发,一路向西。车子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颠簸了个把小时,拐过一个弯,眼前豁然开朗。

薄雾中的袁家沟口村掩映在苍山绿树中,宁静清幽。一进村口,沿着笔直干净的石板街望去,一座纪念碑巍峨耸立,碑上“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9个大字气势恢宏,令人心生景仰。

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是红军长征途中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当年,纪律严明的红二十五军刚到秦岭深处的袁家沟口村,就打了几场漂亮的战役,很快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在鄂豫陕省委领导下,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在袁家沟口村成立,成为山阳边区的最高军事指挥机关。

主力红军撤出后,国民党地方保安队和民团对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报复。为保卫根据地和巩固新生红色政权,村民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苏维埃政府主席程家盛、副主席阮英豪、被誉为“满门忠烈”的委员张智仁全家4口人,以及60多名苏维埃政府干部惨遭杀害。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袁家沟口村地处秦岭腹地,山大沟深,并且距离县城较远,经济发展一直较慢,革命旧址保护工作比较滞后。加之一些烈士坟茔、战斗遗址、重大事件发生地等分布较散,缺乏整体规划,建筑物风化、剥蚀、塌毁、破损等损坏现象较为严重。

“老一辈革命先烈在这片土地上抛头颅洒热血,不把它们保护好,是我们的失职。”2015年起,山阳县人武部对袁家沟口革命旧址展开调研,联合地方有关部门,打响了一场“保卫战”。

袁家沟口烈士陵园年久失修,损毁严重。该县军地积极争取资金,维修烈士墓28座,改扩门楼1个,新修纪念亭2座,绿化周边环境1500平方米,进园台阶全部用花岗岩砌面,围墙加固琉璃瓦装饰,安装汉白玉栏杆300米。

袁家沟口苏维埃革命旧址,是原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办公地,也是红二十五军领导和指挥地方武装革命的地方。原有房屋破败不堪,几成危房。他们想方设法筹措资金200多万元,对所有房屋和门口的石板街进行了翻新修缮。

苏维埃纪念广场和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纪念碑,曾因地震遭到严重破坏。他们对广场、纪念碑进行了全面维修和绿化,新修过河桥梁一座,安装广场四周及河堤两岸汉白玉栏杆550米。现在的纪念广场已经成为袁家沟口革命老区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该县军地联手对袁家沟口革命旧址设施修缮保护终于“成了气候”,昔日偏僻的袁家沟口村逐渐热闹了起来,不少单位、社会团体慕名而来,到村子开展教育活动。

革命旧址的保护利用,也给当地百姓开辟了致富之路。尝到“甜头”的百姓,也自觉加入到保护革命旧址的队伍中来。为了保护遗址,安土重迁的村民搬出住了几辈人的祖屋。他们还积极贡献红色故事。村小学校长曾庆林口述“伏击战中的司号员”、村民熊子明讲述了“‘猴子营长’和我娘的兄妹情”等故事,创作人员将之汇集成册,成为人们了解这段历史的珍贵教材。

说起袁家沟口村的未来,小河口镇党委书记申俊峰信心满满:“我们正在起草一个革命旧址群总体保护规划,把旧址保护和红色旅游捆在一起抓,未来的袁家沟口村将会成为陕南的‘小延安’!”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