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动员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如何唤醒“沉睡”的防空洞?

——北京市昌平区天龙苑社区人防工程改造的一段经历


■魏 鑫 王世华 高 飞

跳扇子舞、拉手风琴、打乒乓球、拍艺术照……7月5日,在北京市昌平区天龙苑社区15号楼地下人防工程内,社区居民怡然自乐的情景让前来参观的相关人员心生羡慕:自己所在社区若有这样一个免费公共空间该多好啊!

天龙苑社区住有6000多名居民,其中退休人员所占比例较大,是一个老龄化社区。像天龙苑一样,我国许多社区都需要一个供居民特别是退休在家人员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但限于金贵的地皮、不菲的建设费用,实现“小区公园梦”并非易事。

“楼下的防空洞能不能改造成活动场所?”面对小区地下那片寂静的人防工程,一些居民提出了这样的想法。据北京市人防办工程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京城社区里的人防工程是近年来才趋于寂静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防工程建设走出了一条平战结合的路子,首都的地下防空洞也纷纷改造成餐厅、商场、车库、博物馆,那些与居民楼同步建成的社区人防工程也改造成地下室对外出租。“由于人防工程挖掘较深,里面不见阳光,人员住进去后非常不利于身体健康,加之管理跟不上,还存在不少安全隐患。”北京市人防办工程管理处处长田志华介绍说。

从2011年开始,北京市持续开展地下空间综合整治活动,清理地下室散租住人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人防部门通过联合执法等形式,先后清理人防工程4000余处,工程散租住人情况基本消除。

人防工程属于战备设施,改造工程需获得工程主管部门的同意。天龙苑社区党支部、居委会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向昌平区人防办写了报告,没想到很快得到批准。区人防办的同志告诉社区工作人员,北京市人防办鼓励将人防工程改造成公益便民场所,并出台多项规定,给予大力支持。区人防办也为此向社区提供了一些防空防灾器材和宣传教育资料。

天龙苑社区15号楼地下人防工程建筑面积1100多平方米,改造起来工作量不小,费用数额也比较大。社区所在的原回龙观镇党委、政府对此进行认真研究,提出了“不破坏工程主体结构,多渠道筹措改造资金”的工作思路,并允许社区采取“资金打包”的方式组织改造。

社区党支部书记兰荣续告诉记者,对社区来说,“资金打包”是一项优惠政策,意味着可以把社区的党建、群众工作、公益事业等多项费用集中用于一项开支,做到集中力量办大事。但仅靠社区有限的经费还远远不够。

“只要想为居民办事,办法总比困难多。”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孟庆云说,地下人防工程面积大、冬暖夏凉,而且就建在居民身边,开发后利用率低不了,把这些优势向有关部门讲清楚、说明白,就能获得不少支持。比如,电教室的器材是由一所学校提供的,一些桌椅板凳是由龙泽街道办事处提供的,3000余册图书大部分是由居民自发捐赠的……

“经费困难一旦解决,建在地下的群众文化活动室就可以启用了。”兰荣续说,由于不允许居委会收费,人防工程的改造只能通过形成规模效应来赢得支持。去年11月以来,天龙苑社区党支部、居委会一边完善人防工程内部硬件设施,一边健全各类群众性组织,仅人防组织就有应急抢险、志愿服务、宣传教育3支队伍。通过广泛发动、多方协调,社区地下空间改造形成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局面:

社区23号楼人防工程的口部房,被改造成邮政生活驿站,居民收到的包裹可以在这里暂时存放,“快递小哥”也可以在这里歇歇脚、喝杯水;12号楼普通地下室被改造成科普基地,与15号楼人防工程内的防空教育内容互为补充、前后呼应,吸引着远近居民走进地下空间,掌握安全常识。

编余小议

■贾 勇

深耕一层土,多打一成粮

根据我国人民防空法规定,城市新建民用建筑地下要同步修建防空地下室。因此,许多社区都有一定数量的人民防空工程。和平环境下,将这些战时的“地下长城”改造成公共空间,服务社区居民文化生活,既能提高地下资源利用率,又能使居民平时就熟悉人防工程、增强忧患意识,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当一些社区的人防工程内传出欢声笑语时,还有一些居民身边的防空洞依旧在沉睡。通过这篇报道不难发现,在社区人防工程平战结合方面走在前列的一些地方,往往是相关部门向前多迈了一步:人防部门出台鼓励工程用于公益开发的文件,就有了前提条件;社区干部上下奔走,就能凝聚各方共识;基层党政机关“开绿灯”、给政策,就能提供有力保障……

由此可见,要让社区人防工程成为居民好去处,只要踮踮脚、蹦蹦高,都能够得着、办得成。关键是要克服守摊心态,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多想一层、多干一点,就能实现人防工程建设战备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