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家国情怀凝诗魂


■邓一非

诗魂,是蕴含诗中的一种意象、一种境界,是诗以言情、明义、励志的思想表达和精神内核。品读我国古代军旅诗词,能深切感悟到那浓厚炽烈的家国情怀。正是这样的意象和境界,使之透射出抒爱国豪情、明图国大义、励报国之志的独特魅力。从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滋养,有助于我们深入开展国防教育,让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成为时代风尚,凝聚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

(一)

在我国古代浩瀚诗海中,军旅诗词芬芳源远流长,风格独树一帜。“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早在《易经》中便有描述战事的歌咏。“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录的这首《无衣》,表现了将士备战练兵、同赴沙场的壮志豪情,被认为是秦国军人出征的“军歌”。“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爱国诗人屈原的力作《国殇》,用遒劲的笔触、激昂的情感,讴歌将士英勇杀敌、血染疆场、为国献身的英雄壮举。

唐宋是古典诗词发展的鼎盛时期,军旅诗词的创作同样达到了一个高峰。“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李白)”“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杜甫)”“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这些唐诗宋词的杰出代表人物,都有描述军旅战事、颂扬英雄豪杰的佳作。“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李益)”唐代涌现出诸多边塞诗人,形成的边塞诗派成为当时诗坛的一道靓丽景观。“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南宋两位民族英雄直抒精忠报国、从容赴死的壮怀豪气,留下威震敌胆、激荡人心的千古绝唱。

明清时期,诸多领军将领、豪杰志士以诗抒发军旅人生的感怀。“东风早解黄河冻,春满乾坤万姓安(于谦)”“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袁崇焕)”“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郑成功)”“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林则徐)”句句直表心声、畅诉抱负,洋溢着报国赴难、建功疆场的凛然气概。

纵观古代军旅诗词,有着雄浑豪迈、慷慨激越、气宇轩昂的鲜明格调,有着直抒胸臆、情感真挚、笔调苍劲的突出特色,更贯穿忠贞爱国、赤胆卫国、誓死报国的精魂,展现了对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的推崇和张扬。

(二)

心忧天下、情系家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追求的思想境界,在军旅诗词中有着意象雄奇、壮怀激昂的真切表达。“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的《大风歌》,逐鹿征战、威震四海、荣归故里的豪迈之情力透纸背,充满“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的感染力。“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用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颂扬巾帼不让须眉的义举,使家国情怀成为千古赞颂的人间大爱。

位卑未敢忘忧国,侠肝义胆见忠魂。从阮籍的“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到鲍照的“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从陈子昂的“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到李希仲的“当须徇忠义,身死报国恩”,从张为的“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到杨继盛的“平生未报国,留作忠魂补”,军中男儿以国家安危为念,以戍边御敌、效命疆场书写着对祖国的忠诚和挚爱,可谓“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

报国寸心坚似铁,虽苦犹甘自堪豪。从曹植的“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到王建的“男儿富邦家,岂为荣其身”,从刘长卿的“末路成白首,功归天下人”到杜甫的“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从戚继光的“封侯非吾意,但愿海波平”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投身军旅就意味着把个人生死荣辱置之度外,当有报效国家不图名利、献身边关无怨无悔的崇高境界。

保家卫国凌云志,告慰乡亲凯旋时。从王赞的“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到高适的“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从令狐楚的“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到于谦的“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从袁崇焕的“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到黄景仁的“男儿作健向沙场,自爱登台不望乡”,好男儿放下个人思乡念亲的惆怅离情,抱定受命忘家、志在四方、建功沙场的雄心壮志。

(三)

忠勇是武德之魂魄。军旅诗词中,所展现的金戈铁马、刀霜剑寒、铁骑逐寇的战斗意志和必胜信念,见证着将士的拳拳爱国心、殷殷报国情。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在屈原笔下,将士毫不畏惧、奋勇杀敌的激战场景栩栩如生。“铁骑追骁虏,金羁讨黠羌(吴筠)”“前军飞鸟断,格斗尘沙昏(李希仲)”“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一场场披坚执锐、横槊马上、追击敌寇、骁勇善战的激烈战斗跃然纸上。“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横戈息力潮头梦,锐气明朝破虏间(俞大猷)”这高亢激越、斩钉截铁的铮铮誓言,充满把家国之恨凝聚在刀尖上的血性和气概。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祖咏)”“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临危赴战,军威赫赫,铁血雄风,所向披靡。“鹊血雕弓湿未干,鹈新淬剑光寒(卫象)”“营中午夜犹传箭,马上通宵不解鞍(于谦)”镇守边关,枕戈待旦,常备不懈,志枭逆虏。“栉风而沐雨,万里蒙露霜。剑戟不离手,铠甲为衣裳(曹植)”,这是一幅生动的戎马倥偬征战图。“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岑参)”,这是一幅逼真的顶风冒雪行军图。不畏苦累、不惧艰险、杀敌建功的战斗豪情在心中激荡,荡平狼烟、凯歌高奏熔铸着军人的荣誉和自豪。

军旅历来崇尚英雄、哺育英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冠军亲挟射,长平自合围(刘孝仪)”真切表达了对名将霍去病、卫青破虏杀敌英雄风采的追慕。“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李白)”把神勇无畏、胆识过人的将军率部成功突围的英雄之举刻画得栩栩如生。“朝来道上看归骑,一片红冰冷铁衣(徐渭)”生动传神地描写了凯旋的将士血染征衣的英雄群像。驰骋疆场,尽展英雄风采;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英雄的精神永远熠熠生辉、昭耀后人。

(四)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诗之魂,在于写精神。而以身许国、舍生忘死,但有使命、万死不辞,正是精神品格的最高境界,有着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力量。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的《易水歌》,展现了大义凛然、义无反顾、抱定必死决心的献身精神。“戎马鸣兮金鼓震,壮士激兮忘身命(崔骃)”“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阮籍)”直面生与死的考验,宁愿血染沙场,绝不苟且偷生,报国遂忘其身,虽九死而无悔,体现了生有其值、死得其所的人生追求,彰显了轻身重义、捐躯赴难的气节风骨。

柳宗元曾说,图国忘死,贞之大。浴血奋战、以身殉国,倒下的是血肉之躯,挺立的是不屈的精神脊梁。“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高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这是身死为国殇的坚贞之志、英武之气、壮烈之情。“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人生富贵岂有极,男儿要在能死国(李梦阳)”“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张家玉)”彰显了知死不避、以死明志、视死如归的高洁品格。古往今来,舍生忘死的血性担当、勇于牺牲的英雄气概,是照亮民族心灵天空的精神之光。

一首首古代军旅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品格的具象展现,有穿越时空、铸魂励志的恒久魅力。让我们从那犹如进军号角、催征战鼓、高亢战歌的历史回响中,获取塑造中国心、民族魂、强军志的力量。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