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视点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解读一座双拥模范城的初心

——河南省巩义市做好新时代双拥工作的四个维度


■李 勇 赵东巍 本报记者 魏联军

“八一”建军节将至,风展军旗如画,峥嵘岁月如歌。

1943年春节前后,延安宝塔山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拥军优属、拥政爱民”运动,被毛泽东誉为“旧历年节中最重要的革命工作”。这一“传家宝”,跨越76载漫漫征程历久弥新。

越过百转千折的历史峰峦,岁月时针指向新时代。习主席强调:“双拥运动是我党我军我国人民特有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

当前,强军兴军的宏图伟业正在纵深推进,亟须亿万军民同心同德、攻坚克难,汇聚起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磅礴力量。新时代的双拥工作应当如何破题、怎样答题?河南省巩义市双拥工作的经验做法给人启示,值得借鉴。

赓续红色血脉,是城市的精神脊梁

历史长河峰回路转,总有一些精神贯穿岁月,值得铭记和守望。

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地名源自《山海经》“山河四塞,巩固不拔”的巩义市,与崇军尚武有独特渊源。翻开巩义历史画卷,红色风云扑面而来。

1937年深秋,国难当头,巩县(今巩义市)张岭村郎中张荫南送儿女和外孙3人远赴延安。临行前夜,他纵泪挥笔:“明知行役苦,不忍便留汝……相会如有期,同向光明路。”而后又冒杀身灭族之险,把八路军情报站设在家里。

1945年1月2日晚,由皮定均领导的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6连,奇袭日伪军据点佛光峪,奉命阻击的13名战士腹背受敌,从天黑打到天明,弹尽粮绝时和鬼子拼刺刀,最后全部阵亡。巩县群众掩埋烈士遗体时,涕泪横流,这些战士大部分还是娃娃,不知道他们姓甚名谁、家在哪里……

坐落在巩义康百万庄园的原第二野战军女子大学,是我军历史上唯一一所女子大学,曾培养了一大批妇女干部。当年,她们以庙宇、祠堂当课堂,以门板作黑板,白天埋头学习,晚上飞针走线,为前方将士纳鞋底、做军装。走进学校旧址,仿佛还能听到巾帼英雄琅琅的读书声。

沧海桑田,血脉依然。

抗美援朝时,出生于巩义的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率领香玉剧社,行程万里,唱遍中国,为前线捐献一架战斗机,留下了双拥史上的一段佳话。

而今,繁荣的双拥文化,浓厚了双拥氛围。该市将“红色基因”植入生态山水,打造5条红色旅游景点线路;双拥公园、双拥广场、双拥舞台等融入寻常巷陌;“拥军优属、崇尚军人”列入各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写入村(居)民公约;市双拥办成立红色资源研究中心,小关镇优秀退役军人党员群体、高科技创业拥军团队、“当代愚公”退役军人杨小周、40余载传播红色文化的杨西景、拥军代表“中国好人”李云等,成为当地双拥名片。

“战争年代,巩义老百姓和八路军生死相依、患难情深,赓续下来的红色血脉是我们的精神脊梁。”该市市委书记袁三军坚定道:“新时代的城市建设,既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更要守得住初心!”

打造国防品牌,是地方发展的胸怀

在巩县兵工厂旧址,记者走进纵横10余公里的“地下长城”,历史风尘掩盖了昔日喧嚣,但当年的辉煌清晰可辨:它始建于1915年,是中国早期最著名的四大兵工厂之一,工人达1.2万余人,年产枪支近4万支,“巩式手榴弹”和步枪等源源不断地走上抗日战场,为抗战胜利立下不朽功勋。

兵工厂南迁后,留下数千名谙熟机器制造的产业工人,成为巩义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得益于此,该市经济繁荣发展,连续10年上榜全国“百强县市”。

“血雨腥风的岁月,巩义的兵工品牌叫得很响;和平发展的年代,我们要守护好传家宝,把国防建设的品牌擦得更亮!”巩义市市长袁聚平表示,多年来,该市形成了个好传统:经济创名牌效应,拥军上精品工程。

当改革强军踏进历史新起点、迎来发展新纪元,该市决策者们谋划布局双拥新棋盘:这场时代大考,考部队也考地方。当年皮定均司令员在巩义带队伍打鬼子时,小孩放哨,青年参军,老人带路,热血儿女鏖战沙场,全县百姓踊跃支前,现在我们还能不能交出合格答卷?

拥军热流紧跟强军铁流。近年来,该市围绕适应部队新体制对拥军工作的新要求,聚焦支持驻军作战训练、交通战备等战斗力建设,制订出台《关于支持部队建设的若干规定》等文件,搞好部队需求与地域资源储备的精准对接,整修3条国防公路,助力驻军战斗力转型升级。

天上翱翔的战斗机、陆地奔驰的装甲车、海中游弋的驱逐舰,其中某一个装备的部件里可能就融进了巩义人的汗水。该市目前规模以上注册企业500多家,铝精深加工、装备制造、新材料闻名全国,不少企业专门上门问部队需求,成立专项科研组与生产车间,直接服务于战斗力建设,还影响带动一大批企业“民参军”。

炼好钢需要大熔炉,抓国防需要大融合。该市发挥工业基础雄厚优势,组建省级支持战斗力建设的产业基地,积极探索科技拥军、信息支前路子,把科技生产力富矿转化为战斗力宝藏。

部队改革强军战场,也是地方拥军考场,该市人武部部长梁江涛介绍,在该市政府、企业大力支持下,他们在高科技企业组建雷达对抗排、光电干扰连等7支新质力量分队,其中22人拥有国家级专业资格证书,有12个科研院所、科技公司相关专业工作室带装入队,与人武部结为联建联训共同体,一批新型后备人才实现从生产队到战斗队、从科技“博士”“硕士”到合格“战士”的漂亮转身。

体恤官兵冷暖,是大义之城的温度

抗战时,巩县抗日民主政府规定,土改中分配土地、粮食、财物时照顾军烈属;公有物品分配、出租、出卖时,烈军属有优先权;无力耕种土地的烈军属可由村政府动员代耕等多项优待措施。

战争硝烟渐行渐远,爱国拥军薪火相传。80多年来,驻军大市巩义建设发展的足迹与部队荣辱与共、相伴相息,该市被誉为“大义之城”。

家门连着营门,军属牵动军心。随着时代发展,双拥工作出现一些新情况新课题,军人的“后路、后院、后代”问题,一度被称为双拥工作“三大难”,但在巩义却被官兵形象称为“吉祥三宝”。谈及原因,多年负责双拥工作的该市民政局局长王国锋感慨道:“只要带着感情去优待军人军属,难点问题也会变成亮点工作,军人军属也有尊崇感。”

7月上旬,记者翻开该市今年出台的《巩义市拥军优属若干规定》,从军人优待、军嫂就业、“军娃”就学,到入伍激励、在伍服务、退伍保障等55条具体内容,实施体系优化和政策升级。为适应新时代双拥工作特点,该市先后制定出台《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实施办法》《困难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救助实施办法》,分类施策落实退役士兵安置政策的做法被河南省民政厅转发推广开来。

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领导介绍,巩义退役军人及优抚对象2.5万人,仅靠军地有关部门协调,浑身是铁打不了几颗钉,必须发动全社会力量,聚集成“大拥军”格局。

为此,该市建立“市、镇、村三级双拥及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网络”,在市中心设有功能齐备的市级服务接待中心,20个镇(街道)、243个村(社区)设服务站。此外,该市持续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帮扶”活动,双拥联络员、志愿者队伍活跃在大街小巷。

弘扬爱民传统,是薪火相传的情怀

巩义市与雷锋有着特殊的缘分。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雷锋收到巩义回郭镇干沟小学教师刘知伦请求帮助建学校的信件后,从积攒的津贴费中取出100元,寄给刘知伦作为办学资金。干沟小学后来被命名为“雷锋小学”,成为培育雷锋接班人的摇篮和传播雷锋精神的思想教育基地。

雷锋的身影离开很久了,但雷锋精神在驻军官兵心中深深扎下了根。他们坚持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把群众当亲人。

叔叔阿姨若相问,少年心向解放军。沐浴着盛世阳光,如今巩义学校不再为办学资金发愁,但驻军官兵给予地方学校学生的红色精神滋养却从未间断:驻军官兵持续深入中小学校开展国防教育进课堂活动,在数万青少年心头敲响家国情怀的上课铃。大峪沟第二初级中学去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驻军一位领导说:“几十年来,地方给我们倾注了一腔深情、办了不少实事,我们一定要把弘扬亲民爱民传统这个部队‘家风’一代代传下去。”

多年来,驻军官兵把政府所需、群众所盼和部队所能结合起来,发挥部队集团作战、规模参建的职能优势,广泛开展“热爱巩义、建设巩义、增辉巩义、宣传巩义”活动,累计出动官兵9000余人次参加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在生态文明建设活动中义务植树500多亩,支援地方抗旱救灾、抗洪抢险;市人武部助力地方脱贫攻坚,投资修建农村文化广场、电教室和图书阅览室,涌现出一大批拥政爱民先进个人。

今年4月的一个晚上,该市人武部值班室电话骤然响起,某物流公司一列运输铝矿石的火车,在该市小关镇的专用铁路倾覆,造成6人失联。他们立即启动应急处置机制,经上级批准后,组织附近两个乡镇民兵应急排快速集结赶赴现场,连续奋战近40个小时,受到群众广泛点赞。

驻军和老百姓半个多世纪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带来“热传递”效应,激发了群众爱党爱国爱军热情,带来良好政治、社会和军事效益。巩义市副市长杜鹏懿介绍,该市连续多年出现入党热、入伍热、报考军校热,自2001年起,连续六届获得省级“双拥模范城”称号,2016年7月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本版照片由赵伟提供

制图:张 锐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