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领导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讨论时说,发言要有话则短、无话则免。笔者听后,深以为然。
古往今来,无论是政论文章还是议政建言,都讲求精练、朴实、新鲜。明洪武八年,户部尚书茹太素上书谏言,奏折读到一万六千五百字时,还没有讲到具体问题,惹得朱元璋勃然大怒,命人将其痛打一顿。毛泽东同志更是将一些空泛无物、装腔作势的长文和讲话,辛辣地讽为“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政治局出台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其中明确要求“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
开会是重要的领导方法,也是常用的工作形式。然而,在各类会议中,说长话、说套话、说假话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发言材料厚厚一叠,好似不说长点不足以显示其语言与思想水平,不足以表现其对相关活动的重视程度;有的发言连篇累牍,借机歌功颂德、相互吹捧,讲的话“甜得齁死人”,主听者感到“极度舒适”,旁听者却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为什么总有人喜欢说长话、写长文?从表面上看,反映的是其理论修养问题,而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作祟。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语言是有声的思想,一个人如果政治觉悟不够高、理论功底不够深、实践经验不够丰富,就很难用简短的话语把事情讲清楚、把道理说明白、把疑惑回答好;语言体现的是作风,一个作风务实的人,无论是干事、还是说话,都是简洁明了、实在管用、富有新意的,绝不会拖泥带水。
宋代大文豪苏轼说,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在全党上下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的今天,倡导有话则短、无话则免,既有助于党员干部开会发言直奔主题、直截了当,多讲有思想有感悟的话、多讲具体可行的话,又能让他们腾出更多时间和宝贵的精力想大事、谋全局,以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