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思乡的月亮


■夏宗长

故乡一别30载,梦里依稀有泪痕。17岁那年,我从江南水乡来到太行山下,从此踏入火热的军营。30余载军旅人生,变的是一个个离家越来越远的战位,不变的是从军报国的初心,还有那浓得化不开的思乡情。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我入伍之初,南疆仍有战事,这首《十五的月亮》唱遍大江南北,或许是那个年代军人没有太多的浪漫,惟有月亮最能代表他们温柔的内心吧。明月如钩,也勾起我的回忆。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总是情不自禁地凝望月亮,思念遥远的故乡和亲人。

记得在新兵连时,每到能看见月亮的夜晚,我总是拿出口琴,一遍遍吹起那个年代熟悉的旋律《在希望的田野上》《军港之夜》《童年》《外婆的澎湖湾》……尽管口琴在当时也算不上什么贵重物品,但正是在这淡淡的月光下,悠扬的旋律回荡着我绵长的思念。

我还清晰记得这样温情的画面:江南水乡,银色月光下,迎面吹来阵阵凉风,我和童年的伙伴们嬉戏在蛙声如潮的田埂上,唱着欢快的儿歌,尽情地吸吮空气中的稻花香味儿。在月光与湖光交相辉映的小河边戏水,调皮的孩子干脆光着屁股跳进河里,把水打得老高,直到父母闻讯赶来,他们才忙着用手护住下身,提起衣服跑回家。

家乡老屋边的平台是左邻右舍聚集纳凉的地方。南方的夏天酷热难当,晚上只要不下雨,男女老少一般都会在外面的竹床上睡觉。大人们谈天说地,多是晒东家长说西家短,一件很小的事情足以成为他们津津乐道的谈资。

受大人“小确幸”的感染,如水的月光洒在我的身上,进入我的肌体,陪伴我很快进入梦境。想当科学家、想当作家、想当解放军……一个个年少的梦,至纯至美,在我心中点亮。

相思如诗,亲情无限。多年过后,无论是太行山下黄河之滨的紧张连队生活,还是金陵古都秦淮河畔军校求学的日子,尽管直线加方块和三点一线的生活单调枯燥,一轮明月总能融入我的心海,守望着远方的亲情。

时光如白驹过隙,随着军改大幕的开启,我背起行装,离开妻女和生活多年的城市,从机关来到几百公里外的基层单位工作。面对部队的转型重塑,我以奔跑的姿态融入新环境。此时,不再年轻的我觉得思乡的月亮变得更加温暖厚重。

去年中秋节那天,我在异地他乡收到爱人寄来的月饼。当晚,上高一的女儿又在电话里为我吟诵一首首咏月的古诗,有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有苏轼的“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有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还有白居易的“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等等。是啊,追梦在强军兴军路上,每一个他乡,都是军人的故乡。这诗情画意的明月星空,不正写满了我和亲人梦中的团圆吗?

思乡之情总是在回忆中绽放。也许是离开故乡越来越久的原因吧,这些年来,每每看到一轮圆月挂在树梢,总是不由自主地牵动对故乡和亲人绵绵的思念,特别是年迈的老母亲和刚刚去世的父亲。多少个夜晚,月光悄悄洒入阳台,多像是故乡吹来的风,是母亲在寻找远走多年的儿子,用轻柔的银指温柔地为我拭去额头的沧桑。是啊,我分明已经感受到,思乡的泪水把圆圆月儿送入了我的嘴唇。

窗前一轮明月,化不去思乡万般滋味。这一刻,只剩一个咸字。而对每一个离家千里、担当使命的军人而言,那是他们对故乡亲人、对人民军队的无限深情,一如他们凝炼在铁马秋风、楼船夜雪中的血性豪气。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