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视点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军训教给我的那些事儿

——第六届全国学生军事训练营训练感悟摘登


7月29日至8月9日,由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主办的第六届全国学生军事训练营在火箭军工程大学举行,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508名学生代表参训。

学习军事技能,培育军事素养,体验军营生活,涵养家国情怀。12天的时间里,训练营紧贴军训立德树人根本要求,突出火箭军军种特色,不仅安排了轻武器射击、识图用图、战场医疗救护、核生化防护、电磁频谱管控、野营拉练等多项军事技能课目,还组织学生参观导弹武器装备,并将火箭军发展历史、国家安全形势等课程穿插其中,军味十足。训练营不仅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雷厉风行、令行禁止的作风,提升了他们的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更激发了他们投身军营、献身国防的热情。

暑期过后,军训季将至。本期视点,我们摘登本届军事训练营几位参训学生、军训班长、带队老师的体会,从中领悟军训的意义。

关键词:反差

军训刻板印象这样被颠覆

■北京中医药大学 梁甲一

走进军营,体验实弹射击,参加徒步拉练,学习战场医疗救护知识,练习核生化防护技能,听党史军史专家讲座,参观革命旧址。这样的安排,彻底颠覆了我对军训“老三样”的刻板认识。

印象最深刻的是徒步行军拉练。因为我从未体验过,所以对12公里的拉练路程充满期待。

刚开始,虽然很累,但是第一次参与这样的训练课目,充满了新奇感。我和队友一路高歌,越走越起劲,休整间隙,才发现衣服、头发都被汗湿透了,身上也被晒得发热。更“刺激”的还在后面。队伍唱着歌继续行进,突然枪声大作,我不由得一个激灵,快速跑步通过,后来才知道这是到了“敌”火力封锁区。接下来4个小时里,挑战一个接着一个:遭遇“敌”无人机侦察、通过核生化沾染地带……

快到终点时,大家的身体逼近极限,队伍也变得沉默起来,歌声和加油声渐渐消失。现在回想起来,苦是真苦,但大家十分投入,没有一个人掉队,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累并快乐着”。

从高中到大学,我参加过两次军训,内容大同小异,心情却出奇的一致,盼望着快点结束。每年军训季,网络上都会出现一波讨论文章,追根究底,大家希望军训内容丰富又有趣,在寓教于乐中实现军训的意义。

十分幸运,在火箭军工程大学的12天时间里,我经历了不一样的军训。全国学生军事训练营的内容设置集军事素养教育和思想教育于一体,对激发青年学子的爱国热情、国防意识都有重要意义。

我希望的军训正是如这次训练营一般,内容丰富,训练有趣味,突出个人体验,集体活动多。而不是简单的练队列、组织拉歌。我想,只有引起学生的兴趣,触动他们的思想,才能达到军训中培塑国防意识的效果。

今年8月,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施行,听组训的参谋说我们这次就是按照新的要求设置课目的。相信在新学期,学生们也将在军训中体会到这些新增课目的魅力。

关键词:向往

军校梦变得清晰坚定

■陕西省宝鸡中学 王 睿

作为一名准高三生,我经常问自己究竟要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考军校、出国留学,一度难以抉择。这次军训之后,我内心的答案渐渐清晰。

我的爷爷曾是东风航天城的一名老兵,从小他就经常给我讲东风航天城的故事。艰苦的生活环境,崇高的责任使命,让我知道有一种无悔叫“东风”,有一种坚守叫“东风”,慢慢对军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成为一名女军人。

可军人的生活什么样,我从未真正体验过。这次有机会穿上军装走进火箭军工程大学,成为一名“编外”火箭兵,军营生活也向我打开了大门。

报到第一天,班长就教我们叠被子。把被子叠成豆腐块,一开始尝试感到很新鲜,但后来却让我很犯难。班长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叠被子磨砺的是性子,培养的是规矩意识。那一刻,我明白了爷爷的被子为何一年四季都叠成有棱有角的豆腐块。对军人而言,规矩与纪律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只有脚踏实地,方能行稳走远。

核生化防护、识图用图、战场医疗救护、心理行为训练……这次军训,我接触到了以前没有学过的东西。在教官的指导下,戴防毒面罩,我从用时20秒到5秒;战场医疗救护,我帮队友包扎了伤口,抬起了担架;心理行为训练,第一次站在离地面10多米的高空;徒步行军12公里拉练,脚上起泡的我咬着牙坚持到了终点。有时我也想喊累,但看到比我大不了几岁的女兵班长和我们一起在坚持,突然想起的一句话,让我对军人有了更深的理解:青春不只眼前的潇洒,还有家国与边关。我的青春,也明确了前进的方向,接下来的高三,唯有加倍努力,希望能顺利考取心仪的军校。

关键词:好奇

强大国防原来如此重要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 张衍钰

中国导弹研发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导弹究竟长啥样?当得知这次军训在火箭军工程大学进行时,我内心对神秘的火箭军布满问号。

刚踏进校园,我就被一座独特的建筑吸引。那是以一个展开的导弹发射架为原型建造的。贾思凡班长告诉我,这是火箭军工程大学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图书馆。两旁的弧形侧面如同展开的导弹发射架,中间的观光电梯像一枚蓄势待发的导弹,与学校大门的尾翼造型遥相呼应,浑然一体。两端直立的墙体犹如磨刀石一般,取“砺剑”之意。

“砺剑”听起来很酷,其中的内涵却无从知晓。

很幸运,军训刚开始,我们就零距离观摩火箭军现役主力导弹装备紧急出动及实装操作。当武器装备呈现在我眼前时,我委实被震撼到了,那是无法用言语所能形容的威武豪迈之情。当一枚枚“大国重器”直指苍穹时,我从未像这一刻那样感到个人和国家联系得如此紧密,那种自豪感无法言表。

8月3日下午,火箭军军史馆原馆长王缓平为我们作了“火箭军发展历史”专题讲座,一代代“中国导弹人”接续奉献奋斗的场景仿若眼前。听着火箭军艰辛甚至让人略感心酸的发展历程,我内心涌动着复杂的情感。

何谓大国重器?何为“砺剑精神”?拉直这两个问号的过程,也加深着我对火箭军部队的认识。班长说,军训是个人塑形的过程。是的,每当听到哨音,我都会立马紧张起来,每当班长说“张衍钰,你过来”时,我就知道自己又犯错了。但那又怎样,面对选择、踌躇与挫折,我应该像把利剑,勇敢出击永不止步。这正是“砺剑精神”之于我的意义。

爸妈经常问我这次军训怎么样。我想说,相比较学会的擒拿格斗军事技能,我更感谢这个走进部队的机会,感谢有机会长达12天和班长们面对面地接触交流,感谢有机会直观感受大国重器,更感谢有机会认识到强大国防之于个人、家庭和国家的重要性。

关键词:敬畏

感谢你们的负重前行

■西安交通大学 屈雨瑶

12天的军训,我们看过骊山的晚霞,体验了实弹射击、徒步行军拉练,每天都充满新鲜感。

然而,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止于此。宿舍楼尖锐的哨音,靶场上清脆的枪响,队列里嘹亮的歌声,中心训练场拉歌的呼喊,更让我心潮澎湃。

75厘米并不长,但当它成为队列前进的尺度,就化作了一种动作的规范,塑造着军人的责任和担当。步伐与口号对每一个人来说,不成问题,但当整个队伍需要军号嘹亮步伐整齐时,就需要相互配合、反复练习。

集体项目永远是最难忘的。8月5日下午组织拔河比赛,队员中午吃完饭就进行集训。高强度的集中练习让有的队员夹绳的胳膊被勒紫,有的队员手掌磨出了水泡。但正式比赛时,没有一个人喊疼,看着指挥员憋红的脸,队员们全体向后倾倒的身体,似乎所有的疼痛都随重心一起降低。鏖战过后,当代表胜利的红色旗帜倒向我们连队的刹那,仰头看到阴暗的天空仿佛也开始微笑。一瞬间,所有的汗水、伤痛都化为荣光。

我深知,这样的汗水与伤痛和军人相比微不足道。那样的步伐、呼号、作息,是他们365天的日常。在徒步行军的过程中,或是在晚上和班长交流的时候,在每一天的点滴之中,在地图上没有标注的地方,我见识了火箭军的硬核训练和仰天执剑的底气。看“三、两、幺,发射”后的硝烟,胸中的热血沸腾。听到先进典型的故事,为一方厚土的执着守护,为一片海域的忠诚巡航,心里的崇敬倍增。光环的背后,是一代代官兵数不尽的坚守与奉献。

若问12天里我学到了什么。最深刻的便是对军人这个身份发自内心的敬畏。“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感谢你们,为我们拼命挡住黑暗,将光明留在天边。

带“兵”人话成长

潘晨辉(火箭军工程大学学员、训练营班长):从一开始要班长帮你们准备一切、计划一切,到现在大家井然有序,各项训练都步入正轨,你们可能不知道在悄然间自己发生了多么大的改变。整理着这几天给你们拍的照片,眼前浮现出你们训练的场景。短短12天的时间,你们黑了、瘦了,但也成长了。

丁凯(火箭军工程大学学员、训练营班长):军训对树立学生的纪律意识极为重要。起初,班里的学生没有哨音意识,更不会去听值班员说的要求。因此刚开始,我都会将要求挨个通知到他们每一个人,慢慢地他们会提前主动问我,到后来直接听要求就能令行禁止。

王维涛(河北省军区战备建设局参谋):12天的军训里,学生身上的“兵味”越来越浓。他们严格遵守军营一日生活制度,自律且严谨,没有一个人掉队。即使训练再苦再累,也从未退缩。最让人兴奋的是,他们谈起当下军事热点问题时,往往观点新颖、见解不俗。相信这段经历是他们一生的宝贵财富,也希望他们回到学校对身边的同学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激励更多的青年投身国防、献身国防。

成龙(青海省军区办公室综合训练队一中队队长):12天的军训,让我深切感受到“国防”的种子是如何被播种,又如何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丰富多彩的训练课目、武器装备展的直观震撼、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熏陶,这一切都把学生和军队、国家的距离拉近,而这,正是军训的意义所在。

图片从上至下依次为:

图一:核生化防护

图二:战场医疗救护

图三:心理行为训练

图四:参观兵器陈列馆

图五:拔河比赛

本版稿件由吴熙昊、张 磊整理

照片由任 佐、钱玉荣、王 睿摄

制图:张 锐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