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设施更全了,环境更美了,来旅游的人更多了”——

20年,我与三峡大坝共成长


讲述人:冯国银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武装部副部长,1966年3月出生,1982年10月入伍,1999年由副营职军官转业到“三峡大坝第一镇”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武装部工作。

整理人:向红成、黄宜、本报特约记者朱勇

8月18日,三峡大坝185观景平台人山人海,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尽情享受“世纪伟大工程”带来的震撼和喜悦,或拍照留念、或观赏风景。看着游客们徜徉在三峡美景中,我不禁感慨,20年来,三峡大坝由一块建设工地到著名旅游景点的巨大变化。

今年是我带领民兵巡逻分队在三峡大坝执勤的第20个年头。1999年初,我从原济南军区某部副营职岗位转业回到老家三斗坪镇武装部。刚到武装部那一年,三峡大坝主体工程刚刚建成,大坝安全保卫力量非常薄弱,很多工程都还没有完工,当时工程建设工地都是开放式的。我们镇武装部担负着大坝右侧外围安保任务,外来人员进进出出,小商小贩经常混进工地,建设时期的三峡工程安保任务非常重。

上任伊始,三斗坪镇武装部面临着艰巨的战略目标安保任务,在一无经验借鉴、二无学习教材的情况下,作为武装部副部长的我,主动向上级军事机关“老武装”、三峡库区武警官兵请教,学习借鉴安保经验做法;组织民兵骨干深入村组调研,摸清三峡大坝周围社情,为支援三峡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7年,为了缓解三峡大坝五级船闸通航压力,国家决定开始建设三峡翻坝高速公路。面对三斗坪镇繁重的拆迁任务,我主动承担拆迁协调工作。通过与搬迁户拉家常、讲政策,为他们算经济账,讲清国家建设的形势,积极争取搬迁户的理解。最后,一条长约58公里的三峡翻坝高速公路顺利通车。正是这条高速公路,三斗坪镇与宜昌城区,甚至是武汉市等大城市全部连接贯通,三峡大坝周边的落后村庄从此插上了快速发展的翅膀。在这之后,三峡库区宜昌段长江南北两岸的立体交通体系也正式建成,这为库区经济发展和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站在三峡大坝左岸的坛子岭上俯瞰,三峡大坝、三峡船闸、高峡平湖构成了一道美丽的画卷,整个三峡大坝周围已经成为观光游乐、度假休闲、科考探险及从事水上运动的多功能旅游区。宜昌市也成为了闻名世界的“水电之都”,每年到三峡大坝旅游的游客超过200万人次,三斗坪镇这个昔日“无名小镇”,也变得热闹起来。以前从未出现过的农家乐等经营场所,在全镇变得非常 “火爆”,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乐意回到家乡,家门口就业成了全镇老百姓的好选择。年轻人的“回巢”让三斗坪镇恢复往日的生机,也促进农村民兵工作和征兵工作质量水平的提升,三斗坪镇连续多年被上级表彰为“民兵工作先进单位”“征兵工作先进单位”,我个人也获得“全国民兵工作先进个人”殊荣。

20年来,我从三峡工程的建设者到守卫者,见证了三峡工程的发展变化,也见证了经济社会和百姓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我深刻感受到,只有祖国发展强大了,百姓才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只要我们接续奋斗,伟大祖国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