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70年前,母亲陈淑明精心哺育革命后代;儿子申令山退役40多年来,义务宣讲乳娘故事——

乳娘精神代代传


■本报特约记者 管水锁

“藤缠树,树藤缠,青山树藤脉相连……”乳娘的故事在胶东家喻户晓。如今硝烟早已散去,承载着乳娘精神的歌谣依然广为传唱。

山东省乳山市崖子镇申家村,距离胶东育儿所旧址不到5公里。8月,骄阳似火,热浪滚滚,记者一行来到这个小山村。一进村口,记者向一位在树荫下乘凉的老人打听申令山家的位置,“你们去村委会看看吧,申令山正在给大伙儿讲乳娘的故事,每个周一上午准在那。”

果不其然,当记者来到村委会时,只见申令山被几个放假的大学生和群众围住,正在声情并茂地讲述乳娘王葵敏从死神手里抢回乳儿政文的故事。身为乳娘的后代,乳娘的故事申令山一讲就是40年。

胶东育儿所组建于抗战时期。当时,胶东八路军主力和党政军机关在突破日寇封锁中被迫频繁转移,很多同志不得不忍痛抛下刚出生不久的亲生骨肉。1942年7月,中共胶东区党委决定在牟海县(今乳山市)组建胶东育儿所,征选乳娘哺育革命后代和烈士遗孤。此后多年,300多名乳娘精心呵护着1223名革命后代。而申令山的母亲陈淑明,就是300多名乳娘中的一位,曾哺育过国军和宫雪梅两个乳儿。

1950年,25岁的陈淑明从妇女主任手中接下刚满月的解放军后代国军,当时的她刚生下二儿子,正处于哺乳期。“为了更好地哺育国军,我给自己的儿子断了奶,并把他送回了姥姥家。”今年94岁的陈淑明,虽然耳朵有点背,但对哺育的乳儿至今记忆犹新。

3年后,小国军被家人接走了,从此两人再未见过面。小国军让陈淑明挂念了一辈子。但让陈淑明感到欣慰的是,她和第二个乳儿宫雪梅一直保持着联系。“前几年雪梅接我到北京玩,我们去了天安门。上个星期,她还托人捎回来一些药。”陈淑明让儿子申令山从相框上取下宫雪梅小时候的照片,拿在手里满面笑容。“乳儿的父辈是为了打敌人,才顾不上自己的孩子。他们把孩子给俺是信得过俺,俺一定要把英雄的后代照看好……”谈起当年照看革命后代的初衷,陈淑明说。

听着乳娘故事长大的申令山,从小便有像先辈一样保家卫国的梦想。1972年,20岁的申令山如愿入伍成为一名海防战士。5年的军旅生活,让他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机枪手,两次受到嘉奖。退伍后,申令山主动申请成为一名乳娘精神的义务讲解员,“没有乳儿父辈们的浴血奋战、乳娘的无私付出,哪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的故事需要代代相传!”

近年来,乳山市政府对胶东育儿所这段珍贵的历史记忆进行抢救性保护。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骨干力量成立“红色乳娘”宣讲团,并与人武部、午极镇中心学校、第二实验小学等50多家单位开展共建活动,深入基层开展红色宣讲130多场次。申令山作为乳娘子女代表,先后多次深入企业、部队、学校和社区进行宣讲。

“感谢党,感谢政府,一直没有忘记我们。”采访中,陈淑明紧紧拉住记者的手,眼含泪花不停地念叨着。同行的镇武装部部长曲范晓说,今年3月份镇政府出资修缮了老人的旧房子,还派人送来2000元补贴。

临别时,申令山搀扶着母亲送我们到大门口,回首看到门楣上闪着金色光芒的“光荣之家”牌匾,深切感受到两代人70年挥之不去的家国情。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