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论坛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人域”,绕不开的知彼因素


■杜善国

日前,在演练场不时听到有人谈到“人域”这个词,听起来颇感新鲜。

简而言之,人域就是作战地域的人文环境,既有人的因素,也有文化的作用。无论何种战争形态,人都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也可以说战争胜负最终取决于能否在人的领域赢得“意志的较量”。开战之前,不熟知作战地域的人文环境,不能因人因地施策,而想赢得战争胜利,无异于盲人骑瞎马、夜半入深池。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己与彼,在特定的作战时空交汇融合,便构成一幅波谲云诡、瞬息万变的战争场景。然而,面对众多之“彼”,既要摸清对手的编制结构、兵力规模、装备性能等,还要熟悉未来作战地域人文环境,把“和谁打仗、在哪里打仗”研究透,根据未来战场环境,有针对性地设置训练环境、设计战法,提高部队对未来战争的适应能力。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在未来战场上准确料敌、有效制胜。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英国军事学家富勒说过,打仗要“时刻观察细枝末节,看透敌人的灵魂”。不把对手的人文环境研究透彻,只得其表而不求实,战时就难免仓促上阵、盲目应对。甲午海战的失败,一个深刻教训便是不察敌情、不知对手。在大清主战派眼里,“日本不过蕞尔跳梁小国,无足轻重,以堂堂中国奋练海军至今十余载,岂不足一战也。”相反,日军却将“知己知彼”发挥得淋漓尽致,开战前的二三十年间,就“遣人四处侦探中国情形,以为用兵张本”,除了对清王朝的军火生产、军事设施、军队训练了如指掌,还对中国高层、普通百姓以及各个作战地域人文环境等完全掌握,最终认定了清政府可以打,北洋水师不足惧。

历史如镜,鉴往瞻来。当前,仍有个别同志存有“掩耳盗铃”或“鸵鸟心态”,对强敌人文环境不闻不问,使得因敌制胜的“靶子”游移,有的放矢成为“概略瞄准”;有的对如何影响人的领域漠不关心,很少去考虑攻心夺志,不战而屈人之兵。正所谓,“知人心”后,才能“得人心”,对人文环境失察,或者熟而不明,决策就会出现漏洞,战时注定处于被动,付出鲜血甚至是生命的代价。

兵凭地而雄,地凭兵而固。从近几场局部战争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军队普遍比较重视研究人域,并已形成十分成熟的制度机制。为增强官兵对未来战场“人域”的理解,德军不管到哪个地域执行任务,都会在战前训练时招募这个地域的人充当假想敌。有时,他们甚至把某一村子整体设置成战场环境,使参演人员“入乡随俗”。美陆军各训练基地都设有模拟未来战场实景的演训区,把作战地域语言和文化作为必训课目,聘请精通当地语言、熟悉当地文化的专家全程指导,聘请来自各作战地域的当地人扮演各种角色训练,旨在增强受训官兵的语言交流能力和沟通技巧。

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来战争的人文环境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但变化的背后又有规律可循。只有摸透战争人文环境发展变化规律,才能制胜未来战场。作为指挥员,要时刻关注未来作战地域人文环境的新动向、新变化、新发展,像庖丁解牛那样把作战地域语言、文化研究透,关注整体,抓住重点,扭住关键,认清“熟悉的陌生人”,才能保证作战时全局在胸、处乱不惊、超前应对,夺取主动权。

致知在于穷理,有数才能有度。凡事成于精确败于粗略。对于未来战场人文环境特点大概了解,一般掌握,不能称之为“知”。要做到“知”必须从细微处入手,从点滴做起,熟知根植于对手民族文化的军事理论、作战思想、指挥习惯、军官性格等,并不断地换位思考,以己度敌,不仅要精确地知道是什么,还要准确地剖析为什么,正确地提出怎么办。特别是对一些重要的人域情况,要了如指掌,哪怕只有一点蛛丝马迹,也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弄出个所以然来。只有这样方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增大未来战争打赢系数,切实做到百战不殆,不辱军人神圣使命。

古人道:“知敌之众,莫如知敌将之性。”从某种程度上说,战争就是两军指挥员的比拼,战将怎样,官兵就怎样,战力便怎样。战将敢战善战,部属便不会畏战怯战;战将足智多谋,部属便不会轻率莽撞。相反,战将优柔寡断,部属便不会雷厉风行;战将好大喜功,部属便不会脚踏实地。摸透了敌将的“牛脾气”,就不愁牵不住敌军的“牛鼻子”。我军老一辈革命家在每次大战之前,都先给对方指挥员“画像”,把研究作战对手作为重要的战前准备,对敌将做到知人知面又知心,从而采取高敌一筹的谋略。

“战场上行动的自由是军队的命脉,失去了这种自由,军队就接近于被打败或被消灭。”而行动自由是主动性的显现,真正摸准战场脉搏,对“人域”因素考虑得更多一些、判断得更准一些、训练的针对性就更强一些,让敌人隐身无门、遁形无处。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