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一个退伍军人的“剪报情结”


■宋 超 马庆赐

10月10日上午,在河南省方城县凤瑞办事处东关社区退伍军人杜海龙的读书屋内,城关第三初中八一班的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正在参观学习。这是今年暑假以来,前来杜海龙读书屋参观的第26批师生。

在读书屋中,笔者看到2800余卷剪报本,卷卷都有封面、插图、序言、目录,篇篇有报名、日期,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军事、科技、农业、家庭等40个方面。

说起剪报初衷,退伍军人杜海龙向笔者打开了话匣子。1979年,杜海龙入伍,在塞北高原一呆就是6年。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在训练间隙,他将《解放军报》《战友报》上的好文章剪辑下来,利用广播向战友播报,深受大家的欢迎。

时间长了,他将这些播报的文章一篇篇剪辑成册。当兵6年,他的知识面越来越广,在《解放军报》《战友报》上发表数十篇文章。1985年,部队精简缩编,他背着十余卷剪报,回到家乡,在粮食系统干了起来。复员34年来,在干好工作的同时,杜海龙自费订阅《解放军报》,坚持读报、剪报、用报。

从剪报学习中受益,一花引领百花开。他利用不同的剪报分卷,与干部、工人、农民、教师、学生等一起交流学习心得,并提供剪报专题供大家学习,多次组织召开国防教育、法律讲座、心理健康咨询、发明创造“金点子”例会。同时,他创办的“红色文化读书会”,成为开展国防教育活动的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掌握了更多的知识。

读报、剪报开阔了杜海龙的视野,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文学史料参考。2009年,“丝绸之路源头——南阳”高层论坛在南阳市召开。他根据10余年前剪报集上的一系列线索,多次赴现地寻访,终于,寻觅到了张骞69代后人800余名,为张骞故乡和封侯处的联姻找到了历史依据,受到了专家好评。

时间长了,众多荣誉接踵而至。多年来,他被《中国收藏》吸收为个人资料库成员,被评为“南阳市十大收藏家”“南阳市十大书香个人”。他还通过剪报学习的知识进行发明创造,其中6项获得了国家专利。

“荣誉给了我继续奋进的动力。” 采访结束时,杜海龙告诉笔者:“剪报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以后,我还会把剪报坚持下去,通过剪报所学的知识,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