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战歌永远嘹亮


■赵 伟

仅仅43个字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不论何时唱响,都让人热血沸腾。它是一个民族在敌强我弱、生死存亡关头迸发的力量、爆发的呐喊!它将被这个民族世代传唱,永远嘹亮。

——题 记

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百首优秀歌曲,《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再次点燃国人的爱国热情。抗美援朝战争中,它被称为“犹如投在朝鲜半岛上空的一枚原子弹”,凝聚起“只要还有一个人,就要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战斗精神,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世界头号强敌。它也是很多人平生会唱的第一首歌,即便在梦里唱响都不会跑调。这段铿锵有力的旋律已根植人们心中近70年。

1953年,中国文联和音乐家协会举办新中国成立以来群众最喜欢的歌曲评选,《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被评为一等奖,要发奖金。主办方却犯了难,曲作者周巍峙在北京,词作者是谁?

歌词作者署名是“志愿军战士”。音乐家协会问周巍峙,周说,他1950年10月30日在田汉家里开会,在一份战地通讯上看到新华社记者陈伯坚写的一篇文章《记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几个战士的谈话》,里面有这首词。作者是谁,周也不清楚,要问陈伯坚。

主办方找到陈伯坚。陈伯坚说,到一个连队采访时,在黑板上看到了“雄赳赳,气昂昂”这几句话,觉得很好就用了,那是关于抗美援朝的第一篇战地通讯。陈伯坚也记不清作者的名字,但还记得这个连队是炮1师的连队。于是,主办方又派专人到炮1师,师里办的《骨干报》也登过这首词,并注明该词来源于《群力报》。主办方便找到26团办的《群力报》,这首歌词的作者名字终于浮出水面:麻扶摇。

从此,麻扶摇的名字就与《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紧紧地连结在一起。

麻扶摇老人虽已离世,但当初采访他的情形还历历在目。彼时,麻老已80岁高龄,依然高大威猛。在他的娓娓叙述中,我们知道了战歌诞生的全过程。

麻老说:“两次突然命令,脑瓜子转不过弯……”

新中国成立时,国内部分战斗还未结束。麻扶摇时任炮1师26团5连指导员,部队打完太原之后奉命南下,准备解放海南岛。1950年元旦,部队突然接到命令:北上生产!大家都铆足劲想立战功,从一个战斗部队转为生产部队,一时接受不了。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接到命令的第二天,部队立即开拔北上,1950年3月到达指定地点——佳木斯。

3月的佳木斯冰天雪地,部队用打仗的劲头搞生产建设。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官兵们知道此事,但都没有放在心上。7月初的一天,麻扶摇带着几个班排长正在田里评比各班的豆子长势,通信员急匆匆地跑来报告:“指导员,马上去团里开会!所有人员休息!”

麻扶摇和连长赶到团部,团首长都不在,一问,都到师部开会去了,走前下令部队:所有人员立即休息!

连队的欢乐气氛一下没了。一些新兵来问麻扶摇:“指导员,出什么事了?”老兵骨干们默默地收拾行装。他们知道:狼又来了!

从生产部队转变成战斗部队,又是突然之间,许多问题摆在官兵面前:骡马劳累过度拉不动炮了,炮手们开荒种地技术都生疏了……

1950年7月中旬,部队到达丹东。

枪锈了可以擦亮,技术差了可以再练。部队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思想问题。

作为指导员,让战士们迅速进入战斗状态,是麻扶摇的重要工作,他讲了3个问题。一是该不该打的问题:从历史上看,美国的野心不只在朝鲜,它是想以朝鲜为跳板,向刚刚诞生的新中国发难。二是大家和小家的问题:大家搞生产时有一个梦想,就是秋收后回家看看,但如果敌人攻破了国门,进而南下席卷整个中国大地,大家没了,小家安存?三是中朝关系问题:中朝是邻居,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救人自救”的格言,邻居起了火,你不去救助,最终必定会烧了自己。救别人,就等于救自己。

经过两个月的训练和教育,部队的战斗士气像烈火一样燃烧起来。

1950年10月19日,抗美援朝第一批志愿军就要出国参战。麻扶摇负责写出征誓词,写了几稿,总觉得没有深刻反映官兵的精神状态,缺少钢骨劲道。

一天夜里,麻扶摇躺在被窝里,细细地回想这几个月大家生活训练的豪情壮志,想到马上就要渡过鸭绿江作战。“渡江”两个字使他联想到毛泽东写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句子,于是第一句孕育而出:“雄赳赳,气昂昂,横渡鸭绿江!”麻扶摇又想起自己在抗大读书时的校歌:“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这一句引起麻扶摇无限联想,他一口气写下了后面的句子:“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华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鲜打败美帝野心狼!”

心里需要的那种东西终于写出来了!第二天,麻扶摇把黑板报上誓词前面的那一段引语去掉,把在被窝里写的这几句话加了上去。《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歌词,就这样以出征誓词的导言形式,最先出现在连队黑板报上。

10月14日,团里开誓师大会,麻扶摇作为代表上去宣誓。他紧握拳头,声音如钢似铁:“雄赳赳,气昂昂,横渡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华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鲜打败美帝野心狼!”

团里姓曾的文化教员特别喜欢这几句话,便把其作为出征诗,发表在团刊《群力报》上。

1950年10月19日,第40军开始入朝。10月22日,炮1师紧跟着第40军入朝。10月25日,战争打响。那是第40军的一个团和南朝鲜军的一个营不期而遇。这场遭遇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第一仗,全歼南朝鲜军的这个营。后来,这一天成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后续部队像铁流一样进入。过临津江时,炮1师奉命在江边待命。当时天寒地冻,河水透骨。麻扶摇亲眼看到志愿军步兵过河:不知哪个部队急行军来到河边,根本不用动员,干部战士什么话也不说一齐弯下腰,两手抓住裤脚,刺啦往上一撕,把裤脚撕到腰间,然后往肩上一搭,鞋也不脱,扑通扑通踩水过河。后续部队全都用这种方式过河,到了河那边,把裤脚从肩上放下来,用绳子一绑,迈开大步又往前跑了。

麻扶摇说:“后来我才知道,他们这次急行军就是为了和美军争一个战略路口,美军可是坐着汽车呀。我们的先头部队刚到达那个路口,美军的车就过来了。结果,美军大败。这样的事情在朝鲜战场上数不胜数。可以说,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每一名干部、每一名战士不论何时何地,身上都有一种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正因如此,最后迫使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坐到谈判桌上来。”

后续部队进入朝鲜战场,随时随地都能听到他们唱着一首歌。一个战士对麻扶摇说:“指导员,他们唱的歌好像是你写的那个出征誓词。”麻扶摇一直在前线,早就把这事忘了。听战士这么说,麻扶摇也动了好奇心,便去找兄弟部队的一名教员一问,果然是他写的那几句话,作曲是周巍峙。

1951年6月,第5次战役结束后,麻扶摇所在的炮1师奉命回国改装。回国后,神州大地上到处都在传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华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麻扶摇说:“这首词稍微做了改动,把‘横渡’改成‘跨过’,更显出中国军队的气势,‘抗美援朝鲜’去掉了‘鲜’字,更有节奏感。”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唱红了中国大地。歌词虽为麻扶摇所写,但他丝毫没有放在心上。有一天,他突然收到一笔稿费,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一打听,原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群众最喜欢的歌曲一等奖,主办方发给他的奖金。

1954年,《解放军文艺》的一位编辑叫麻扶摇写一篇文章《我是怎样创作了志愿军战歌》,麻扶摇写道:“我不是词作家,但这首词能被大家喜欢,能流传下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来自于一线生活,来自于一个战士的心声。它也是中国军队在那个年代的精神面貌的真切体现,是时代的产物,是一面精神之旗,是前辈军人留给中国军队宝贵的精神财富。”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