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告别军旅,不改初心。退休干部李一飞28年来脚步遍及云南70多个乡镇,倾囊资助232名贫困学子圆梦大学——

他的“孩子”遍及26个民族


■本报记者 柯 穴

“爷爷,节日快乐,祝您健康长寿!”“爷爷,我大学毕业了,在医院工作。这些天降温了,您要及时添衣”……10月7日,重阳节,云南省军区第三干休所,李一飞老人家中电话响个不停,都是“孩子们”的节日问候。李老的孩子有多少?92岁的他也说不清,只是骄傲地告诉记者,云南26个民族中一个都不少。

李一飞关注贫困地区教育问题起源于一篇报道。那是1992年,《人民日报》上一篇关于大别山区儿童求学的报道——《不吃饭我也要上学》深深触动了老人的心。他当即给新闻里的那个苗族女孩张美芳寄去了200元学费,在当时,200元是他一个月的离休工资。

从邮局回到家中,李一飞依然无法平静,回忆起在职期间到边境部队遂行任务时,借宿老乡家中的情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家庭也不少,那里的贫困儿童同样需要得到关爱!”于是,李一飞联系了中国青基会,表示想定向资助云南的贫困孩子上学。中国青基会将老人的意愿转达到了云南省青基会(当年为云南希望工程办公室),很快,红河县浪堤乡娘普村的失学儿童马克仰成为李一飞的首个资助对象。

从那以后,资助贫困学子和参与公益事业,成了李一飞离休生活的重要部分。他省吃俭用,不抽烟、不喝酒,走遍云南7个州市(县)的100多所贫困中小学,了解并记录下贫困儿童所需所求:丽江九河乡一年级纳西族女孩姚玉兰家里穷,没钱买文具,一直靠拣别人丢弃的笔头写字的她,希望能有一支长一点的铅笔;河口瑶山乡的李娇想要一本真正的作业本,而不是用废纸订起来的替代品;龙陵县碧寨乡傈僳族男孩胡春说家里想致富但缺乏信息和路径……很快,每一个受李一飞资助的贫困学生都收到了一个书包,包里不仅有钢笔、尺子、60本作业本以及6种学生工具字典等学习用具,还有家禽家畜疾病防治及果树栽培技术等方面的书籍。

随着义务教育的推进和边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云南不少地区落实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城乡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补助,实现九年甚至十四年的免费教育,失学儿童大幅减少。于是,李一飞开始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贫困大学生身上。仅在云南中医学院,李一飞就资助了贫困大学生40多名,每一年都有近10名学生在他的资助下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

整理受资助对象写给李一飞的几千封来信,记者发现,28年来,老人的资助对象至少有232名,遍布云南省54个贫困县,彝、苗、傣、哈尼、拉祜、独龙等26个少数民族,累计捐赠物资及现金近50万元。

做一次好事容易,持之以恒地做好事却是对一个人信念的考量。28年来,李一飞持续不断地行走在助学路上,他的儿子、儿媳还有女儿全力支持父亲助孩子们圆上学梦的做法。每当谈及这一切,李一飞老人说:“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只希望把我不多的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作为一名老党员、老军人,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