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视点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一位老兵的离队前3天


■本报记者 刘建伟 特约通讯员 王昭岳 张 豪 张 宁

军人常遇别离事,军人最谙别离情。

还有3天,陆军第78集团军某陆航旅新闻报道员、四级军士长陈志光,要就脱下心爱的军装,离开挚爱的连队,奔赴人生新的战场。

最后3天,陈志光想了很多。自2003年12月从湖南省隆回县入伍以来,他从基层战士到军校学员、从装甲兵到陆军航空兵,一路笔墨耕耘,16年发表1800余篇新闻作品,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

亲历陈志光离队前3天,看着他告别军营的一举一动,感受着他对部队的真挚感情,记者感动之余,禁不住萌发一个念头:为自己的同行也写一篇新闻,用真实的笔触记录下一个普通战士军旅生涯的最后72小时,让所有人都来了解我们最真实最可爱的普通一兵!

倒计时2天:工作经验成了离别赠言

11月30日早上,天色刚刚破晓,营区内起床号准时响起。吃过早饭,签完连队文书捎来的《士官退出现役登记表》,老兵陈志光扭过头抹了抹眼中的泪花,又径直钻进了办公室。

屋子里,早已挤满了闻讯而来的新闻报道员,四周摆满了剪报本、照相机、笔记本。

“再有两天我就要离队了,还有一些心得体会,想跟大伙儿交流交流。”陈志光道出开场白。

“如何发现新闻,我总结了几句口诀:多看多问多比较,活鱼要在基层找,问题入手抓小事,讲好故事很重要……”“快门是扳机,取景器是瞄准镜。拍照片和打靶一样,必须抓住瞬间机会!”他边说边演示,徒弟们频频点头。

随后,他拿起桌上的《新闻骨干培养计划书》,在已完成的“如何结合工作搞报道”后面打上钩,在待完成的后面画上重重的五角星。

“你已经有了10多年的经验,他们才刚上路,怎么能在短时间内全部弄懂呢?”休息间隙,记者和陈志光攀谈起来。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年初,陈志光就知道,自己年底面临退役,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他带的这些徒弟都能成为“政治过硬、思维缜密、出口成章、妙笔生花”的行家里手。他向领导承诺,就算离开,也要培养出接续的骨干,这样他才走得踏实放心!陈志光告诉记者,一年来,他已先后结合旅里组织的“党委支部正副书记培训”“新闻报道骨干集训”以及日常汇稿等时机,把相关知识和10多年的业务心得都留了下来,这次正好是最后一课,权当是最后的告别吧!

交谈中,记者拿起计划书细细翻看,只见培养计划细化到机关、基层营连每个层级报道员应掌握哪些新闻知识、需要达到怎样的标准等内容,全都具体明确、条理清晰、操作性强。记者不禁感慨:“观操守在利害时!这样的时刻,选择进退走留,难免思前想后,而眼前这位老兵临别之际的言行,折射的正是军人的特质和担当。”

倒计时1天:军功章里浓缩笔墨历程

12月1日10时,紧急集合号声响彻营区。所有涉及复转的战士在机关楼前列队,由副旅长邓以军下达物品点验的命令。这是每年老兵退伍前的例行检查。

流水的兵留下深深的情。陈志光把行李箱、后留包里的东西一件件往外掏,动作很慢。看着空空如也的行李箱,他的心仿佛也被掏空了一般。

1枚二等功奖章、4枚三等功奖章、3个奖杯、35本奖励证书,加上10本新闻成果汇编、1本个人自传、1本军营留念册,是这名老兵在部队16年的全部“家当”。而每件物品背后,都凝聚着无数的汗水——

2008年3月,入伍前只有高中学历的陈志光,把休息时间全部用在琢磨新闻上。别人中午休息,他扛着照相机练拍摄,别人晚上加班回去,他还继续爬格子。结果,第一年就刊稿35篇,荣立第一个三等功。回首过去,陈志光特别激动:二等功是2014年立的。那年,他出白山、行黑水,深入全旅各演训场,文字图片双管齐下,刊发新闻近10万字。

“这是2012年和2017年的三等功奖章;这是编辑帮助修改润色的标题,也不知道他如今在哪里……”微颤的声音,饱含了老兵对荣誉的珍惜,对新闻职业的眷恋,可以说,陈志光成长的每一步都与新闻紧密相关,某种程度上,他已经和新闻二字血肉相融、无法分割。

记者打开剪报本和留念册,看到他不同年份的成果和军旅照,从当初的百字豆腐块到如今的千字文,从年轻的青涩到如今的沉稳,这中间就是军旅生涯带给他的悄然成长。

“你的工作成绩大家有目共睹,领导和战友都很认可,为什么不尝试着继续干下去?”记者边看边道出心中的疑惑。

“从内心感情讲,舍不得脱下穿了16年的军装,舍不得情同手足的战友,而且现在待遇高了、风气好了,老实干活的人越来越吃香。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尽完忠了,是时候回家尽孝了!”说完这话,陈志光鼻子一酸,扭头擦了擦眼中的泪花。可以看得出,他表面上平静淡定,其实内心波涛起伏。

“回家后的工作安排怎么样?”“服从政府安排,凭现在安置政策,我相信自己会有一个好的归宿。我始终认为,曾经新闻战场上我们是勇往直前的胜者,面对未来的人生挑战,也会成为生活的强者。”陈志光充满自信地说。

下午,邮寄完个人物资后,旅里组织向军旗告别仪式,陈志光作为老兵代表在仪式上发言。当军衔、领花、胸标一件件摘掉后,唯有胸前这枚国防服役纪念章将陪伴他终生。

晚上,送老兵文艺晚会,一位留队战友把他的事迹写成了快板词,陈志光用手机拍下了这一幕。“回家想他们了,也好翻出来看一看。”他说。

离队当天:挥泪惜别定格戎装背影

前两天还艳阳高照的天突然变得阴沉沉,枯叶在风中打着卷儿纷纷飘落,平添了几分忧伤的气息。

部队为离队老兵军旅生涯准备的最后一顿饭很丰盛,陈志光却没有胃口,草草吃了几口便回到了宿舍。行李大部分已经打包邮走了,只剩下几件随身携带的物品,战友们帮着一件件放进包里,大院内送别的歌曲不时响起:“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

离别的时刻终于还是来了。道路旁、人群拥挤的连队门口,领导送部属、战友送战友、新兵送老兵,一幕幕感人场景梯次上演。陈志光一步三回头地跟即将接替他岗位的中士小张反复叮嘱:“搞新闻很辛苦,以后要切记,不能怕吃苦,要坐得住板凳、忍得住苦累,有啥不清楚的,记得来电话……”

“班长,我记住了,您放心,穿上军装,您是我的引路人;脱下军装,您仍是我的引路人……”听着小张的话,陈志光噙着泪水的眼里满是欣慰。

“陈志光”“到!”听到喊声,陈志光一转头,发现政委张桂林带领机关干部出现在他身后。此时,滚烫的泪珠在他脸上打滚,他给了张政委一个结实的拥抱:“首长,感谢这些年对我的培养。”前来送别的官兵哭得更伤心。看着那一个个以泪洗面的战友,即便是铁打的汉子也不能不动容。

陈志光告诉记者,军旅16年,他当过一炮手、种过菜、上过军校、当过班长、干过无线电,但时间最长的是新闻报道员,一路走来,一直有人在帮带他。这份知遇之恩、袍泽之情足以让他受益一生、感恩一辈子……

在震天的锣鼓声中,在战友们依依不舍的泪水中,车缓缓驶出了营区大门,陈志光彻底与这个挥洒过青春和汗水的军营告别了。从此,脱去军装的他不再是四级军士长。新闻报道、作战演习、飞行演练等等这些,也将淡出他的生活。他只是妻子的丈夫、父母的儿子、养育儿女的父亲。

归家旅途中,陈志光在朋友圈发表了自创的《忆军旅·惜别》,算是对军旅生活的告别吧。记者摘录如下:

青葱岁月出湖湘,一路北上披戎装。

摸爬滚打整三月,百姓成兵握钢枪。

跟随铁甲揽硝烟,白山黑水卫国防。

军校两载苦磨炼,习武学文启新航。

一朝走上新闻路,囊萤继日著文章。

传经送宝带徒弟,打磨字句做嫁裳。

阅尽文心千般味,年复一年细品尝。

塞北草原写兵事,帐篷方舱睡梦香。

改革大潮连天涌,告别装甲进陆航。

换羽高飞辟新路,空中劲旅展锋芒。

一旅四地品使命,北域云端成课堂。

祖国东极练精兵,乌拉山下迎朝阳。

也曾跟机写抗洪,落笔千钧泪盈眶。

峥嵘岁月再回首,激越华章满纸上。

春华秋实苦经营,奖章证书载荣光。

当年懵懂山里娃,成为营中军士长。

转瞬已逾十六载,离歌一曲驼铃响。

挥手军旅成历史,袍泽情深永不忘。

他日耳边闻战鼓,硝烟起处赴疆场。

本版图片均由綦 欢、王志新提供

制图:张 锐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