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日月盈昃 使命如山


■本报编辑部

2020年的春节,注定将因其不同寻常而载入史册。

经中央军委批准,除夕之夜,我军派出3支医疗队共450人,分别从上海、重庆、西安三地乘坐军机飞赴湖北武汉,坚决支援地方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大年初一,17年前曾任小汤山非典医院院长、原总后卫生部部长张雁灵,再次奉命出征,赴武汉协助蔡甸火神山医院的建设工作。

回望战争时期,瞩目和平年代,每当面临挑战与考验之时,我们对军人职业精神、责任担当有了更具体的认知和理解。

大国与小民

“我来给大家理发,清清爽爽地过个年!”

1935年冬季的一天,红一方面军第五军经过3个多月行军,突破重重封锁到达贵州。

太阳渐渐西斜,部队一天赶了六七十里山路。一位班长突然大声问精疲力尽的战友:“喂!今天是什么日子?”大家你看我,我看你。

“对了,今天是年三十!”不知谁打破了寂静。

到了宿营地痛痛快快吃顿年夜饭?可今后的路程难料,还得精打细算节约粮食,大家一致同意煮番薯稀饭吃。同志们劈柴的劈柴,挑水的挑水,搭灶的搭灶,七手八脚地烧好了番薯稀饭。对几个月没吃过一顿饱饭的战士们来说,这顿年夜饭是长征以来吃得最酣畅淋漓的一餐。

长时间行军,没时间理发。晚饭后燃起篝火,班长拿出一把剪刀笑着说:“我来给大家理发,清清爽爽地过个年!”

红军时期,军级干部平均年龄大约为二十八九岁,师团干部平均为25岁。长征开始的那一年,少共国际师师长肖华才18岁。

那时候,红军队伍中有许多娃娃兵,盼过年,吃好的,那可是孩子们的天性呀!“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

民谣归民谣,只因为加入革命队伍,天性就得服从革命需要了。

从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到解放军,不论名称如何变化,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是永恒不变的宗旨。

为了这个宗旨,除夕之夜,他们有时候战斗在一线,有时候忙碌着让群众过个好年。

而今,为了这个宗旨,除夕之夜,许多战友再踏征程,支援地方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

前些年,有人妄言:与大国崛起相比,我更在乎小民幸福。

没有大国崛起,哪有小民幸福?再请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支队伍中,从大学者到小木匠,从地主家的儿子到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哪一个不是“小民”?

遍布苏区的石刻红军标语为证,小民也有大理想——“共产党是替穷人找饭吃的政党!”“红军是工农自己的队伍!”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对我们这支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来说,大国崛起与小民幸福“一个都不能少”!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是诗人的慨叹;“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是隐者的惬意;“我来给大家理发,清清爽爽地过个年!”则是我们这支队伍特有的精气神。

新时代新天地,从头到脚都是新的,绝不允许疫情肆虐!

大家与小家

“你在回家过年的路上,我在灭火救援的战场!”

山路弯弯,野岭荒塬,这个哨所离最近的固原城还有49公里:一条隧道,7名官兵,一只名叫“黄虎”的狗。

在这个不是车站的执勤点,宁夏银川与甘肃平凉间对开的8783/4次列车,破例每天停车1分钟,为哨所官兵送给养。

哨所就在隧道口,营房就在半山腰。过年了,营门贴上了大红春联,上联:列车隆隆辞旧岁;下联:隧道平安迎新春;横批:忠于职守。

“国家之大,气象万千。”伴随各行各业一系列拥军惠兵举措落到实处,越来越多的基层部队直接分享高质量发展的红利。然而,军人职业特点决定了,对祖国和人民,子弟兵没有索取,只有奉献。

谁能想到,当兵的人这样追赶太阳的“脚步”?

两座海拔近5000米的大山,把孤零零的连队紧紧地夹在中间。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阳光在那里成了稀客,一天最长也不过四五个小时,很多事情必须紧跟阳光的步伐。只有随着阳光不断移动,晒被子的效果才有保证。

谁能想到,当兵人的“鹊桥会”,竟然跨越半个地球?

在第27集团军某旅的春节联欢会上,军嫂徐艳敏获评“感动旅队好军嫂”。主持人现场采访徐艳敏:最想与谁分享这份喜悦?她哭着说:“我丈夫!”丈夫随队远赴利比里亚维和之后,夫妻俩4个月没见面了。此时此刻,主持人笑着指了指她身后的大屏幕,大屏幕中军医徐立彬正激动地望着妻子,咧着嘴笑个不停,眼里的泪水还在打转。

当兵的人,从来都是如此!

2008年初,我国南方发生特大雨雪冰冻灾害。大年三十的年夜饭,参加抢修电网的官兵是在湖南郴州秦深山半山腰的冰雪中吃完的。午夜时分,重灾区郴州市电路接通的那一刻,许多官兵含着热泪,奔走相告:郴州亮了!

“已识乾坤大,尤怜草木青。”2017年1月20日,农历小年夜,云南省丽江市玉龙乡发生森林火灾,某部紧急出动。正在实习的军校学员郑健鑫随队迅疾赶赴火场一线。5天6夜,他经历了人生许多“第一次”:第一次夜守火线,第一次在接近零下10℃的山里,拖着疲惫的身体席地而卧……救灾结束后,他郑重写下思想汇报,题目就是《你在回家过年的路上,我在灭火救援的战场!》

“一家不圆万家圆,万家圆时心更安。”而今,支援地方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闻令而动,敢打硬仗,这便是和平年代的中国军人!

大名与小名

“个人的小名难记易忘,解放军的大名易记难忘啊!”

1月29日,大年初五,9岁的女儿发现,妈妈变得有些陌生。

女儿从电视上看到,妈妈梅春丽的脸上有一道深深的印痕,嘴角还有一块口疮结痂。

此刻,空军军医大学医疗队队员梅春丽,正紧张奋战在武汉抗击疫情一线,因长时间穿戴防护服工作,脸上被勒出了深深的印痕,嘴角带着口疮结痂。

从除夕夜出征至今,女儿第一次见到她。

女儿搞不懂,一向柔声细语的妈妈,为什么一次次狠心地挂掉了自己拨去的电话?即使好不容易接通,妈妈也说不了几句就挂断了。

孩子哪里知道,梅春丽把无微不至带给了患者,把一次次失望留给了她。

军事新闻媒体记者追踪采访发现,病房就是梅春丽的战场。上班,进入病房一线救治患者;下班,忙着人员培训、协调规范各项流程。

是爱,让人变得熟悉又陌生,柔软又坚强。

隔壁房间里,同是军人的护士长李金娥拿起剪刀,狠狠心一用力,剪断了自己的发辫。“如果因为自己感染,不能继续救治患者,我们千里迢迢赶来,还有什么意义?”

为国为民,牺牲个人的一切,在所不惜!

薪火相传是精神。

37年前,两位老战友的行动已经作出回答。

1983年春节刚过的一天,南京军区离休干部曹铨与老伴肖慧莹游览峨眉山,山顶上,一位男子头部摔伤。春节期间,山上医务室值班医生已经下山。情况危急,肖慧莹立即挽起柚子,止血、消毒、清创、缝合、包扎,一气呵成。第二天,伤员就能走了,下山前特意请二老留下尊姓大名。曹铨笑着说:“个人的小名难记易忘,解放军的大名易记难忘啊!”

就是这两位老人,此前一年在西安游览,曾接到一封加急电报:不要在周至县停留!

水灾还是疫情?不去看看,与逃兵没什么两样!老两口一商量,第二天一早就赶到周至县城,一打听,才知道这里刚刚发生过疫情,已经被控制了。老两口在县城住了3天,访问了不少病人,积累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出血热资料。

军人本色,军人境界,在今天子弟兵奔赴武汉抗击疫情的“最美逆行”中,再次得到完美诠释。

关键时刻,习主席向全军发出号令,给全军官兵以极大鼓舞和有力动员。前线官兵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有关医院和科研机构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积极作出贡献。

诗云:“日月每从肩上过,山河长在掌中看。”对新时代革命军人而言,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