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最美逆行


■潘正军

从滁州返回岳父家探亲过年,6岁的儿子开心地燃放着孩童玩的小鞭炮,我的心头却被一层厚厚的阴云笼罩。

这层阴云就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确诊病例数据每增加一个,我的心情就往下坠一分。因为心中有事,除夕看春晚也是寡淡无味,索性关掉电视上床,翻看手机上的新闻。晚上10点来钟,微信朋友圈突然传递来一条信息,解放军紧急抽组3支医疗队450人驰援武汉!这个消息迅速刷屏,隔着手机屏幕,我都能感受到大家受此鼓舞、进一步坚定阻击疫情的信心。

暖暖除夕夜,谁不盼团圆?就在几小时前,兴许这些军队医务人员刚刚驱车回到久别的老人身边,一家老小正享受着难得的天伦之乐;兴许他们刚刚卸下围裙和疲惫,兴致勃勃地与爱人孩子团聚在一桌好菜旁;兴许他们刚刚把行李装上车,筹备构思了多日的旅行马上成行……

可这一切只是兴许。因为,我们是人民解放军,是人民子弟兵。闻令而动最美逆行,直面险境夺取胜利,是军人神圣使命的最好体现,是人民军队红色基因的最好传承。

对这样的逆行,作为他们的战友,我并不陌生,亲身经历过多次:2003年赴京抗击非典,2008年抗击南方雨雪冰冻灾害、赴四川抗震救灾……在重大灾害面前,在使命任务面前,军人历来是勇敢向前、不讲价钱。

微信朋友圈中的照片,有熟悉的空军军机,有等待装载的物资,有亲人战友的告别,每一张都令人震撼、令人动容。其中一张红衣小女孩泪别“迷彩妈妈”的照片,感动了无数人。

她是谁?这张照片背后有什么故事?打开近日的《解放军报》,我在相关报道中找到了她的名字——陆军军医大学参谋吴娅利。《解放军报》是这么报道的:

傍晚,原本在外婆家包饺子等妈妈吃年夜饭的女儿,得知消息后匆匆赶回来。推门进家,她鞋都没脱,在浴室门口拉住刚洗完头发的妈妈,嘴一撇就哭了。

“她还不到8岁,肯定舍不得我。当时,我侧过脸,就是不想被女儿带哭,没注意到她爸爸用手机抓拍了下来。”吴娅利告诉记者,本来她订好了大年初一的机票,要带女儿去哈尔滨看雪。

不到8岁的孩子,知道妈妈这个时候奔赴武汉很危险,急得都哭了,吴娅利难道不知道?吴娅利当然知道,但她更清楚,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群众,是每一名军人在灾难和重任面前的不二选择。军人都有自己的家、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愿望,但心底还有一个更大的家要去守护,那就是亲爱的祖国、可爱的同胞、挚爱的事业。

我能读懂他们此刻逆行而上的内心。2008年5月,四川发生特大地震,因时间紧急我穿着便衣就和战友们一起登上军机,直飞余震不断的成都。在汶川、在什邡、在德阳,哪里有受困受难的群众,我和战友们就开赴到哪里。在震中汶川水磨镇,我遇到一位60多岁的阿姨,老人家的房子震塌了,30多岁的儿子、3岁的孙子不幸罹难。老阿姨拉着我的手,一直抹眼泪,末了,喃喃地说:“你们来了,我们就心定了。”

2月2日下午,我的手机再度被军队抽组医疗力量承担武汉火神山医院医疗救治任务的消息刷屏,我的老部队——联勤保障部队所属医院又紧急抽组950人开赴武汉。武汉市民说的还是那句熟悉的话:“解放军来了,我们的心就定了。”

在央视报道中,我在出征的队伍里看到一张熟悉的面孔,她就是黄顺红,正在组织医务人员防护考核。从电视画面上看,今日的黄顺红已经是专业技术大校军官,而我们2003年一起执行赴京抗击非典任务时,她还是上尉。我翻看当时自己撰写的刊载在《人民日报》上的长篇通讯《76名勇士站出来》,有这样一段文字:

一位上尉军官一手抱着一周岁的儿子,一手把一张全家福照片塞进妻子的口袋。他叫郭杰民,是第180医院勤务队指导员。妻子黄顺红是第180医院烧伤科护士长。郭指导员担心妻子赴京后过分牵挂他和孩子,特地挑选了一张全家福,好让她休息时可以看看儿子,少担忧,少分心。

如果说经历过生死就能看淡生死的话,置身过险境,是否还能有勇气再涉险境?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千千万万如黄顺红、吴娅利这般直面危险往前冲的优秀军人,牺牲奉献、卫国爱民已经流淌到他们的血液中,熔铸在他们的基因里,无论执行何种艰难险重任务,无论身前有多少险、身后有多少难,都是一声号令、逆行而上。

最美逆行,既是军人的本色使然,又是军人的一种高贵本能。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