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换个阵地继续战斗


■贵州省水城县花戛乡吴王村党支部副书记、退役军人 孔德鹏

人物简介:孔德鹏,贵州省水城县花戛乡吴王村人。2013年从航空兵某部退役,2014年被推选为村党支部副书记。

背景介绍:吴王村是贵州省水城县深度贫困村。2014年,全村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515户2127人,贫困发生率30.72%。经过多年努力,如今该村贫困发生率已降至1.65%,贫困户“清零”巩固预计今年6月底完成。

今年3月2日,得知省里公示结束,我们村脱贫摘帽,乡亲们高兴地放起了鞭炮,跳起了舞。母亲也露出满意的笑容,回首村里的脱贫经历,我们俩又聊起村口的那条老路。

2013年,我刚退役返乡时,母亲就是在这条路上迎接的我。那时道路泥泞,家里生活不宽裕,她的心情可不像今天这么畅快。

2014年2月,水城县人武部把我作为“兵支书”培塑对象重点培养,同年又推荐我通过选举进入村支两委,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主持全面工作。这一年,水城县大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村里、乡里积极响应,换掉低产的洋芋和苞谷,改种刺梨、猕猴桃。

在吴王村,祖祖辈辈早已养成种苞谷的习惯,说改就改谈何容易?改变村民的传统思想成为我上任打的“第一仗”。想起部队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时,指导员总会耐心反复地给我们讲道理,我打算活学活用。于是,我挨家挨户串门做工作:谁家没柴火,我就上山去捡,一捆一捆地扎好码在墙根;谁家院坝乱,我立马给收拾规整……干活的时候趁机宣传政策,给村民算算经济账:种苞谷只能靠天吃饭,一年每亩地也就收入500元左右。种刺梨政府按亩给补助,还免费发苗、请专家手把手教,还有公司上门收购,不愁销路,一亩收益近3000元。

个把月下来,我和村民的关系倒是亲近了不少,但还是没人愿意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母亲见我碰了壁,把家里7亩地都种上刺梨,并鼓励我:“你找些人来帮忙,把家里的地全种刺梨吧。你不带头种,给人家说破天也没用。”那天,我在母亲面前哭了。她对我说,村民都看着你呢,腰包鼓不起来,叫人家怎么信任你?

事实证明,种刺梨对头了。后来,我家又带头种了猕猴桃。村民看势头不错,纷纷跟种,连之前“油盐不进”的李发怀也把自家10亩地种了刺梨。2017年,村民人均纯收入4780元,2018年提高至5600元。

产业结构这场仗算是打赢了,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公路“组组通”、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又接踵而来。脱贫攻坚一仗接着一仗打,换了战场,每天照样战斗。

这些年最难打的硬仗要数易地扶贫搬迁了。

“拆了老旧房,土地不得种,去城里拿什么安身?”“城里吃啥都要花钱买,没事干没收入咋个活?”……每次上门,村民都有无数个理由堵住我的嘴。我只能硬着头皮一遍遍上门劝说。打消他们的思想顾虑后,我和村支两委的同志带贫困户实地看房,帮他们参谋选房,并组织人手帮他们搬家,协调他们就地就近就业,确保一户至少一人就业。截至目前,全村1400多人稳岗就业。

当“兵支书”这些年,我逐渐赢得村民的信任和支持,也慢慢领悟到“群众在你心中有多重,你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的道理。接下来,我们村不仅要巩固脱贫成果,还要发展乡村旅游。刚交出脱贫攻坚沉甸甸的幸福答卷,乡村振兴的战斗又在不远处等着我们。

(孔德鹏、赵婵娟 本报记者 易恢荣整理)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