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快马加鞭不下鞍


■魏联军

时间从未改变前行的脚步。

用时光之手打开中国版图,神州大地热气腾腾,平原丘陵、田间阡陌,辛勤的劳动者用汗水浇灌着幸福家园。

青山无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山乡巨变的时代长卷中,众多穿军装的劳动者格外瞩目,身上的迷彩、帽上的军徽,是闪跃在田间阡陌的一道亮丽风景。

岁月的镜头从抗疫战局扫描到扶贫战场,透过时空视窗,能清晰感知劳动的伟大,感悟奋斗的力量。

生产“和平”也能生产稻谷

“谁赢得了农民,谁就赢得了中国”。这是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窑洞内的预言。

熟知稼穑之艰辛、深谙治军之方略的一代伟人,对抗大学员说:“我们种田、生产粮食,是农民;做桌子、造房子,是工人;办合作社是商人;读书、研究学问,是学生;懂军事、会打仗,是军人。”

在人祸与天灾交织的历史黑夜,我们的队伍与老百姓心向光明、团结奋战。

1943年春天,晋冀鲁豫根据地。太行山地区大饥荒。有一次,八路军副总司令员彭德怀和驻地积极分子开会,大家饿得坐不住,只能躺在炕上说话,以节省气力。然而,老百姓宁可自己没饭吃、没衣穿,也要让子弟兵吃饱穿暖打鬼子。

“一把米”“一升糠”“一个窝窝”运动在根据地开展后,7万多官兵节衣缩食,与受灾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帮群众耕田锄地,收割庄稼近5万亩、帮工5万多个。

沧海桑田,岁月变幻。

“风也牵挂你,雨也惦记你,住过的小山村,我是否对得起?你那百年的老屋,有没有挂新泥?我来的时候,你倾其所有,你盼的时候,我在哪里?”

《西柏坡组歌》的歌声在河南卫辉市太公镇韩窑村新社区悠扬回荡。今年3月27日,地处南太行脚下的该村最后一批贫困户喜获“脱贫光荣证”。

在河南省军区机关、新乡军分区、卫辉市人武部共同帮扶下,该村正式脱贫出列。看到这场景,村民韩锡成说:“听老辈人说,上一次来这么多队伍还是抗战时候,这阵势像当年打仗一样!”

新乡军分区领导感触犹深:“战争年代,卫辉老百姓勒紧裤腰带,用一把把小米养育八路军,这份恩情,我们这一代军人一定要补上!”

我军被誉为战斗队、生产队和宣传队,既能生产“和平”也能生产稻谷。革命先辈大都是穷人家的孩子,那一双双握枪的手,对镰刀斧头有天然的亲近感。他们当年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很多是偏僻地区,有的地方现在还不富裕。也许这些乡亲们的前辈,曾为我们的队伍喂过马、送过粮、支过前。

作为这支队伍的后人,我们应时刻牢记“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这一永恒命题,永远不能忘本。

全民战“贫”也是人民战争

庚子新春的战“疫”,十万火急;当下急迫的战“贫”,时不我待。

“决战指挥部”“阵地督战”“攻山头”“打硬仗”等军语,成为今年脱贫攻坚报道的高频词。

词中蕴深意,背后藏乾坤。

而这些军语,与抗疫战场的军人冲锋口号何其相似!

在武汉保卫战这场困难重重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作为突击力量,主要任务就是攻山头。

疫区是战场,病毒是敌人,军民是战士,病患是伤员,医者无私,兵者无畏,民者齐心。人民军队发挥突击力、攻坚力、动员力优势,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

国防动员系统的军地协同战堪称中国战“疫”的硬核展示。28个省军区(警备区)平均每天出动民兵约20万人,配合地方完成场所消毒、防疫宣传等任务,全国民兵投入的力量达800万人次。

2月2日,火神山医院正式交付。在10天内建成一座大型野战医院,这是未曾有过的先例。

时值春节假期,短时间内如何调集这么多工人,到哪里去找建设大型医院的专业力量?武汉警备区迅速启动预案,紧急协调该市国防动员成员单位,各条战线同时向外发布“英雄帖”。一呼百应、八方来援。从人员、物资到技术,一系列“速度与激情”为火神山医院建设树立了“动员样本”。

一位诗人曾深情写道:“不要忘记山乡水村的那些母亲,不要忘记一同睡过破炕席的兄弟,也不要忘记缝缝补补的姐妹情谊……”

怎么能忘得了呢?群众称我们是“人民子弟兵”,“子弟兵”走到群众中,就像回到父母身边。

离群众最近的国防动员系统,身处军地结合部,身兼军地多种职能,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捷报频传。近年来,国防动员系统干部深入乡村农户扶贫帮困,谱写一曲军民鱼水深情的时代壮歌。

这何尝不是一场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

中国战“疫”取得阶段性成果之际,脱贫攻坚收官战的总攻号强劲吹响。只要我们充分发挥好双重领导的体制优势、遍布乡村的地缘优势、人力资源的力量优势、联系军地的桥梁优势和统管统筹的体系优势,动员起军地力量,则收官必成,胜利可期!

像战“疫”一样战“贫”

中国的脱贫攻坚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纵深最长的“战场”。纵观中国建设发展史上的诸多奇迹,正是在一批批“摸枪打仗”的人手中诞生的。

当前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难中之难。惟其艰难,方显勇毅。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突如其来的疫情成为脱贫攻坚战的“拦路虎”,收官之年,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更没有补考机会。

战“疫”过程中涌现的坚定信心、同舟共济、依靠科学、精准施策的“硬核”精神,正是我们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精神力量。最后冲刺阶段的战“贫”必须像战“疫”一样,尽锐出战,务求全胜。

打仗讲策略,用兵重兵法。

中国战“疫”中的19个省份“对口帮扶”模式、中国医学界4家“百年老店”“倾囊相助”模式、“山东搬家式”相助模式,值得脱贫攻坚借鉴。这无不应验了邓小平同志那句著名论断:“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

“我们并不只活在我们所属的时代里,每个人身上也扛着历史。”扶贫战场如同两军对垒的战场,若存惰气、暮气、躁气,必挫伤豪气、重创士气、扼杀英雄气,难有大气象,干不出大作为。疫情之下,战贫脱贫的“时间窗口”和“黄金机遇期”稍纵即逝,惟有只争朝夕、一鼓作气、务求全胜。

没有一种境界,比服务人民更崇高。汶川大地震时,一位老大娘的老伴和儿子都遇难了。战士们要背她下山,老大娘死活不肯走。指导员说:“大娘,您失去了亲人,我们都很难过。以后我们就是您的儿子,给您养老尽孝!”老人仍不愿走。指导员“扑嗵”跪在地上:“娘,儿背您下山!”老人失声恸哭……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沃野春风中,春麦抽穗,油菜花开。在那晚霞和稻谷交相辉映的傍晚,身着迷彩的最可爱的人和最可敬的劳动者,都堪称新时代平凡又非凡的英雄。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