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大手拉小手,脱贫路上一起走


■肖建勇

人物简介:肖建勇,辽宁省阜新市太平区人武部副部长,2014年年初,任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车新村、西大巴村、二门得力村帮扶工作队队长。

背景介绍:车新村、西大巴村、二门得力村地处辽西丘陵地带,土地贫瘠、十年九旱、风沙大,属于少数民族地区。3个村有贫困户176户454人,无劳动能力的占89%,分别于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年底实现脱贫摘帽。

“肖队长,看看我家葡萄长势咋样?估计今年能收入15万元左右。”5月8日,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车新村脱贫户李宝义站在葡萄架下,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一时间,6年前那一片片荒芜的沙窝窝,一张张渴望脱贫的古铜色脸庞,像幻灯片一样在我的脑海里回放。

2014年年初,阜新军分区牵头帮扶车新村,指派时任政治部干事的我担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

在军分区帮扶之前,车新村已连续5年因干旱绝收,“多种多赔、少种少赔、不种不赔”,村民们总结了这12个字,虽是戏谑之言,却也充满了辛酸。

“如果还固守一亩三分地,村民就难以脱贫,必须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项目。”下定决心后,我开始找专家、测土质、访群众、跑市场,最后选定种植冷棚葡萄。

然而,一开始,村民的意见都不统一。有的说,不懂冷棚葡萄种植技术,不敢整;还有的说,没有销售渠道和经验,卖不出去咋办?

村民有这样那样的顾虑是正常的,我只好挨家挨户搞宣讲,讲党的富民政策,讲产业项目的好处。然后,趁热打铁带几名村民代表到辽宁灯塔市一家冷棚葡萄种植大户参观考察,恰好赶上客商上门采购,一棚葡萄去掉成本,盈利3万多元。村民代表一看这阵势,全都下定决心跟着干。

流转土地、协调资金、选择苗木……军分区帮村民建起了300亩的冷棚葡萄产业园区。第二年,葡萄喜获丰收,参与种植的贫困户全部脱贫。尝到甜头的村民纷纷加入种植冷棚葡萄的队伍。如今,车新村的葡萄种植面积已达2000多亩,年产葡萄近350万公斤,产值近3500万元。

2016年年底,车新村整村脱贫。2017年8月,辽宁省军区扶贫攻坚现场会在车新村冷棚葡萄产业园区召开,“集团化帮扶、合作化发展、企业化经营、市场化带动”的“车新模式”在全省推广。

车新村火了!我这个扶贫队长也出名了。这边和车新村还没脱钩,那边市里就向军分区协商,让我到西大巴村帮扶。

西大巴村土质与车新村相仿,经过考察,我决定采取“大手拉小手”的办法,复制“车新模式”扶植该村发展冷棚葡萄。考虑到贫困户大部分没有劳动能力的实际情况,我建议将扶贫资金以贫困户个人名义入股村集体产业,没想到有的村民并不买账。贫困户张子军气冲冲地问我,为啥扶贫钱不直接发到手里,却要投入产业?我一边帮他干农活,一边给他讲入股集体产业的好处。张子军想开了,还带头劝大伙入股。随后,军分区协调林业部门专家和车新村技术员来到村里组织技能培训。

“咱们村脱贫了!”全村人敲锣打鼓庆祝,老党员马德才笑出了眼泪:“干了一辈子,终于把穷帽子摘掉了!”2017年年底,西大巴村依托冷棚葡萄、光伏产业等项目整村脱贫摘帽。

连续帮扶两个村脱贫,我也成了“扶贫专业户”,军分区又把我派到更穷的二门得力村。这个村地处自然保护区,耕地面积少,村民大多外出打工赚钱。经过多方论证,我建议村里养鸡。他们采纳了我的意见,将军地扶贫资金以贫困户入股方式建起养鸡场,成立了养鸡专业合作社。如今,年出栏3万多只鸡,每户增收近千元,合作社办得风风火火。

5年来,我帮扶的这3个村一个个走出了贫困,看着一家家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我感到由衷的欣慰。脱贫只是第一步,我相信,乡亲们更好的日子就在明天!

(刘峻宏、本报记者乔振友整理)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