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触摸红色横石


■刘志桂

在井冈山南麓,有一个山清水秀、景色旖旎的村庄,曾经创造了烽火岁月的蓬勃。“地球的红飘带”的一头就系在这个山村——江西省遂川县新江乡横石村。

1934年5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胜利的希望破灭,中共中央决定进行战略大转移,并报告了共产国际。6月16日,共产国际复电中共中央,为了保存红军的有生力量免遭打击,同意撤离中央苏区。于是,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决定派红七军团作为抗日先遣队北上,派红六军团从湘赣苏区转移到湖南中部创立新苏区,为中央红军主力突围转移探路。

1934年7月17日,任弼时、萧克、王震率红六军团从永新的牛田、泰和的津洞进入遂川北乡山区,分驻在新江口、衙前、横石。山峦碧绿、杜鹃嫣红、鸟鸣动听,横石穿着夏季的盛装迎接红军。

偏僻的横石村立时生机蓬勃。部队整训、写标语、教村民唱歌、筹粮筹款,老百姓砻米、打草鞋、当向导、报名参军。军民一心,在20天时间里筹集了几万双草鞋、几万斤粮食,兵员也得到补充。村民们深明大义,尽管生活艰苦,还是节衣缩食支援红军,为革命奉献最后一把米、最后一滴油甚至最后一捆稻草。

“红军洞”在横石村西北的山上,是一个极其隐蔽的地方。这里曾是红六军团近百名伤病员的藏身之地。

“红军洞”是后来的名称,原名叫牛鼻岩,陡峭险峻,荆棘丛生,大树遮天,根本无路可走。这些伤病员不知怎样上得峭壁上的洞中?

对于英雄来说,路,就在脚下。红军的精神标高比牛鼻岩的海拔更高。红军善于在生存的绝地打开生命的通道。这生命通道就在悬崖绝壁之上。

牛鼻岩上有一眼“仙人井”,常年不涸,清澈透亮。伤病员煮饭喝水、清洗伤口,全都用井里的水。井边的杜鹃清静无争,依绝壁绽放。杜鹃花的血红,一滴一滴地洇入伤病员的梦中。

牛鼻岩上还有一个叫“牛鼻窿”的地方,可容数人。军团的领导上山来看望伤病员时,就在牛鼻窿席地而坐,运筹军机。

牛鼻岩苍然无语,峭壁上的层积岩便是历史的刻度,记录着红军的壮举。

走进“红军洞”,且将自己的脚步放轻些,再轻些。这岩洞的尘土上曾经有红军的脚印,那一双双草鞋撞击出来的足音,还会在洞中回响。

时间不是原物,洞外早已换了人间。倘若将洞中那盏马灯点亮,重新打量远去的历史,追寻那些早已离去的身影,历史就可感可触。洞外的沙沙声,是一双双草鞋正在走过。影影绰绰,那都是穷苦人家的子弟,正值大好年华,他们忠诚、纯朴,不怕血染泪浸、不畏枪林弹雨,只认一个信念:跟党走,做一名红军战士。他们选择了硝烟与战火交织的人生道路。

萧克,住在村民张后升家的后院。一间低矮的土坯房,房内一桌一床、一盏油灯、一顶斗笠、一个装文件的藤箱。萧克白天忙于开会研究军事行动计划、指挥部队打仗训练、走访村民。有时深更半夜,萧克在房内踱步,脚步声在农家院内回响,在寂静的横石村回响。

有一天,张后升走进萧克房内,递给他一把烟叶,色亮味醇,散发着浓香。萧克取出一把切烟刀,将烟叶切成细丝,把张后升手里的长烟筒装满烟丝,自己则用毛边纸卷了一支喇叭烟。张后升拿着煤纸,鼓起双腮,噗地一吹,煤纸亮了。彼此谦让几番,张后升从命先点着了自己那筒烟,然后,萧克凑过来接火。吸烟、唠家常,彼此心里都暖融融的。

这是一个平常的故事,没有动听的豪言,没有壮烈的情节。这缕缕烟香,诠释了水乳交融的真正含义。

经过战火淬炼的切烟刀,走出了硝烟,走进了和平,归于恬静。红六军团西征时,萧克留下了这把切烟刀。张后升的孙子张龙角将其献给了遂川县博物馆。刀片上所镌的萧克二字依然清晰。人们从切烟刀的岁月往事中,感悟到恒久的温馨。

1934年8月7日,红六军团大转移的集结号在横石村吹响。大禾坪上人头攒动,任弼时神情严肃,掷地有声:“有人讲,我们离开根据地是逃跑、是退却。这不是逃跑,是积极的战略转移。我们要深入到敌人的后方,把他们搞得坐卧不宁。那些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的人,就像蚕一样,自己吐丝把自己困死,这就叫作茧自缚。我们不能作茧自缚,打出去就是胜利。”

红军将士深爱着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这里的红土地有他们奔波的足迹、有他们流下的汗水和热血,这里的父老乡亲就是自己的亲人,现在说走就走,怎能不深切留恋?任弼时的一席话,拨开了他们心中的云雾,心情豁然开朗。留恋归留恋,但红军必须开辟新的根据地,创造新的希望,夺取新的胜利。

乡亲们来送行了,老大娘往战士手里送这送那;姑娘来送情郎了,含笑的脸庞红晕如花,泪水则是花瓣上的露珠;母亲来送儿子了,免不了要再三叮咛:到了队伍上,要听组织的话,走远了,要记得打信回来。

霎时,歌声响起来:“……红军哥哥你慢些走哟,走到天边哟记心头,老妹等你哟长相守,老妹等你哟到白头。”这首歌是本土红军战士江治华写的。他是一个爱唱山歌、爱写山歌的后生,在部队做宣传工作。出征前,他把自己写的一本歌放在家里的木箱底儿,告别家人,随军远行,再也没有回来。几十年后,他的孙女江满凤从箱底翻出了这本泛黄的红军歌谣。江满凤在井冈山的一个景区做保洁员,一边工作一边为游客唱这首歌,总能触动人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红六军团从横石突围西征,拉开了长征的序幕,历时70余天,行程2500余公里,于1934年10月24日到达黔东印江县木黄,与贺龙、关向应领导的红三军(红二军团)会师。

触摸横石村,打量和追随远去的岁月,想象那血雨腥风的战斗洗礼,心里就会嵌入大景致,行囊里就会多一份不朽的礼物,就会使灵魂得到淬砺与升华。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