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视点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不爱红妆爱武装

——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老中青三代女民兵的故事


■王迎锋 李 冲 本报记者 解学锋 宋芳龙

编者按 “女民兵海霞面对复杂情况毫不畏惧,最终揪出了暗藏的特务,打垮了来犯的敌人,击毙了匪首陈占鳌,彻底粉碎了敌人侵扰海岛的罪恶阴谋……”这是上世纪70年代电影《海霞》的剧情,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影片女主角海霞的原型就来自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连长汪月霞。

在海防线上,队员们传承着“爱岛尚武、励志奉献”的海霞精神,续写着“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的新篇章。今年6月20日,是该连建连60周年的日子,记者走进海上花园、百岛洞头,近距离聆听老中青三代“海霞”人的心路历程,犹如穿越时空的隧道,感受三代女民兵共同的家国故事。

“守岛即守家,国安才能小家安”

初夏的洞头,海浪拍打着礁石,浪花在阳光下温柔闪耀,天边的一抹彩霞绽放着绚丽的色彩。

“民兵连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最初扛着渔叉的渔家姑娘到现在汇聚各行各业的知识女性,‘海霞’这面旗帜始终飘扬在东海上空,永不褪色。”今年已是84岁高龄的汪月霞一头短发,衣着朴素,说话仍旧中气十足。伴随着夏日的蝉鸣声,她从箱子里拿出一张张珍藏多年的老照片、一本本手写的笔记本,带领大家开启回忆之门,重温那段峥嵘岁月。

上世纪30年代,汪月霞出生在温州市洞头县北岙镇一户普通渔家。当时洞头岛是渔霸、土匪的地盘,渔民出海都要过“三关”:牌照关、海匪关和风浪关。“东海水,水连天,人民生活苦黄连,脚踏船板三分命,十家九户断炊烟”,这是当时洞头旧社会的真实写照。

苦难的日子让渔家姑娘懂得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穷苦百姓,只有解放军才是最亲的人。1952年,解放洞头的第三次战役打响。战斗中,海岛姑娘们自发组成了支前队伍,汪月霞也是其中的一员。这次战役中,女子民兵连的雏形悄然形成。而这一年,汪月霞只有16岁。

1953年,洞头北沙乡成立了武装工作队,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村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拥军热潮,人人争着为部队、为人民子弟兵办好事,男的参加国防施工,开山筑路,挖战壕,修坑道,肩扛手提,挥汗如雨;女的帮助官兵洗衣做饭,养猪种地,个个争先恐后,风风火火。这些出身贫苦的渔家儿女,把对旧社会的恨,对新社会、对人民子弟兵的爱融入高涨的工作热情中。

“1958年,我们10个妇女组成了‘十姐妹’班,生产、训练样样往前冲,只要听说部队有事情,我们都不甘人后。”汪月霞回忆道。

有一次,听说在虎头屿孤岛打坑道的部队战士已经断水好几天,汪月霞就带着几个女民兵,顶着海上七级大风,给荒岛上的战士送淡水。为了防止船上的淡水被打翻,女民兵们硬是趴在淡水桶上撑了几个小时……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

这一年,毛主席向全国发出了“大办民兵师”“全民皆兵”的号召,每个村都成立了民兵连。女子民兵单独成立了一个排,汪月霞任排长。随着女子民兵排的成立,女民兵的力量加强了,联防联训、工作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大家都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精力投入这项工作上。

身为排长的汪月霞主要任务就是带领女民兵帮助部队洗衣服、种地、养猪,有时还要和战士们一起挖战壕、站岗放哨。

“这张照片是1960年,在北京参加全国民兵代表大会时照的。在那次会上,我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汪月霞指着一张老照片回忆。

1960年4月,汪月霞作为民兵代表,出席了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在大会上发言的民兵代表并不多,汪月霞是其中之一,她讲了洞头开展军民联防的做法、讲了洞头民兵巡逻值勤……

“当时去开会的时候,我们大家都期盼毛主席是不是能接见我们。”汪月霞说起这段经历时,仍十分激动。

“那一天,我们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在怀仁堂等待毛主席的到来。毛主席不但接见了我们,还跟我们拍了集体照,我被安排在第一排,就在毛主席旁边。”

“只见毛主席侧过头,对我们说:‘你们都是武装民兵,我这么大了,到你们那里去,你们收不收我呀?’这时,我们所有人已什么话也说不出,只是一个劲地鼓掌,我们大家都是万分激动……”

当汪月霞从怀仁堂出来的时候,一大群人围了上来,要她谈谈感受。“感受确实很多,我是一个不懂事的渔家女,是解放军救我跳出火坑,是共产党给我新的生命。没有毛主席和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的今天。”那一夜,汪月霞激动得一整夜没睡觉。

也就是在那次会议上,国防部以毛主席的名义授给民兵代表每人一支半自动步枪、100发子弹。“全场的人都鼓掌啊,比给什么都高兴,这支枪,当时部队还没配发。”

从北京回来后,汪月霞提出建立女子民兵连的设想。同年6月,女子民兵排扩编为北沙女子民兵连。连队成立后,她们配合驻岛某部海防六连抢修战壕4500米、掩体51个,并连续18个昼夜坚守阵地,组成东海沿线的一条坚固的军民联防线,一心一意保卫祖国的东大门。

解放初期,海岛女民兵不仅要承担种地、养猪等生产劳动,还要参加军事训练,和战士们一起挖战壕,站岗放哨。海岛社情不稳,汪月霞就鼓动女民兵,配合部队开展巡逻,带队参加施工建设。“只要部队有事情,我们必定自告奋勇。”回忆往昔,汪月霞脸上始终洋溢着热情。

洞头儿女奋战一线,热血故事不断流传。1975年,以汪月霞为原型的电影《海霞》放映后,洞头海岛女民兵的事迹更是传遍全国,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女青年保家卫国。

“民兵也是兵,是兵就要练精兵”

1963年出生的王翠香,是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的第二任指导员。1978年的夏天,王翠香刚初中毕业,正在考虑是继续升学,还是拜师求艺。正在这时,时任女子民兵连指导员的陈玉兰找上门来,问她要不要参加女民兵。

王翠香当时没有回答,毕竟当民兵的事过去想都没想过。王翠香的母亲却非常乐意,连声代女儿回答:“怎么不想呢?当女民兵好哩。你要是不来,我还要送她去呢!”王翠香的母亲是女子民兵连的第一代民兵,当民兵的岁月是她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历史,这位平凡的母亲对她的后代寄予莫大的希望,希望女儿能接过她手中的钢枪,英姿飒爽地守卫海岛,为国防建设作贡献。就这样,年仅16岁的王翠香成了女子民兵连的一名队员。

进了连队,便是训练,女子民兵连的训练非常严格、十分艰苦。为了母亲,也为了女民兵的荣誉,王翠香豁出劲拼了。

“射击中有一项速射项目,1分钟内连续射完40发子弹,平均1.5秒射1发,中间还要侧身装压30发子弹,动作稍不到位,或者是用力不够,就会出现卡壳现象,那么整个成绩就泡汤了。”王翠香回忆,这个项目的训练,单是练压舱技术就累得筋疲力尽。为了尽快掌握要领,她常常在半夜里偷偷练,练得手指流血、指甲撕裂。最后往往是连长下命令强迫睡觉才入眠。

那些日子,她很想家,但为了学好本领,很少回去。除了练射击,她还参加了游泳训练。那时的洞头,女同志游泳还不被人理解,面对家人的反对,社会舆论的压力,敢为人先的女民兵勇敢地迈出了闯海的第一步,王翠香是女子民兵连第一批被选中学习游泳的。

训练的条件很差,没有教练,没有救生器材。女民兵们动脑筋、想办法,把两根长长的毛竹绑起,一来做救生用,二来当训练器材,下水时趴在毛竹上,双手紧紧抱住毛竹,两脚“扑嗵扑嗵”打起水来。也不知咽下多少苦涩的海水,晒脱了几层皮,王翠香和姐妹们终于学会了游泳,掌握了海上作战的基本本领。

王翠香在女子民兵连迅速成长,入连一年后担任班长;又一年,被提为排长,成为响当当的神枪手;几年后,她被推荐任命为指导员。

有一次,女子民兵连参加原南京军区比武,预选赛中遇到了强手。比赛项目是对抗赛50米、150米、250米不同距离,分别采用卧姿、跪姿、立姿3种姿势,每人5发子弹。比赛到了最后关头,双方还有一个靶,也只剩下一颗子弹。而这时,对方已在速度上占了先。如果双方都射中或都射不中,对方将凭借时间优势取胜。洞头女子民兵连最后一个出场的是王翠香,全连的希望都在她这一发子弹上了!

这场比赛,不仅是比军事技术,更是比心理承受能力。这最后一枪,并不是孤身独弹,她的身后,是整个女子民兵连!她飞速而又沉着地瞄准,仿佛溶进了母亲的期待,连队姐妹的嘱托,观礼台首长的期望。

枪响,靶落。“中啦!”人群中一阵欢呼,而对方的最后一发子弹却没射中目标。观战的人们顿时议论纷纷,说:“还是洞头女民兵厉害!她们的指导员射中了靶子。”

取胜并非偶然。这优胜的奖旗,凝聚着王翠香和连队姐妹的心血和汗水。王翠香说:“海岛女子个个英勇善战,民兵也是兵,是兵就要练精兵。”

2007年,王翠香转岗到北岙街道工作后,她的“王翠香便民接访服务室成了群众的“贴心娘家”,邻里纠纷、夫妻矛盾、生活琐碎等大事小事,她总是耐心接待、认真解答。每年由她接访的事情逾百件,每一件来访都有回应和处理结果,群众满意度达到98%以上。如今,“王翠香便民接访服务室”已经成为“海霞”文化建设的一个品牌。

“海霞展新颜,巾帼战旗代代传”

曾经,洞头海滩并不繁荣;如今,黄金海岸风景如画。岛区在发展,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也在发展。该连已从过去一支普通的民兵连转变成一支新型民兵支援保障力量,新一代女民兵正以昂扬英姿书写新历史。

汪月霞老连长的事迹,是每个在洞头长大的女孩从小听到大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现任连长陈盈盈也不例外。

从小听奶奶讲“海霞”故事长大的陈盈盈,17岁走出校门便加入了女子民兵连,一干便是19年。

这些年,她带领“海霞”姑娘们参加了各种封闭强化训练。2011年,她和连队其他15名女民兵到安徽参加3个月“班用轻武器应用射击”强化训练,她们是唯一一支女民兵队伍,这是她记忆中最苦的日子。

“当时我们这些女民兵就是和男兵一起训练,早上4点多起床,晚上9点多才能睡觉。”起初,总能听到男兵们的质疑:“一群民兵,还是姑娘,能行吗?”

这群20来岁的姑娘,每天在泥沙地里摔打不下几十次,身上处处是擦伤、淤青。别人都休息后,陈盈盈还要准备教案,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短短23天时间,体重就减了10多公斤。

“事实证明,我们这群姑娘真行!”男兵们的态度慢慢转变,更多的是敬佩,陈盈盈说。

“连队算得上是半个家了,只要连队需要我,只要我还干得动,我想一直干到退休为止。”陈盈盈面露笑意,但话语铿锵有力。

现任女子民兵连指导员杨燕辉,是个皮肤白皙、干练知性的85后女青年。2005年考入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毕业后在温州市洞头区公安分局工作。2016年,洞头区开展了一次民兵整组,从小就有参军梦的她,毅然加入到了这个光荣集体。“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军人,但能有机会穿上绿军装,也算是圆梦了。”杨燕辉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2016年10月,连队组织封闭集训后,杨燕辉主动向温州军分区请缨,带领19名女民兵骨干跨省到某部特战训练基地跟训。时间短,任务重,高强度的训练,加上一开始的水土不服,大家没过多久身体都出现了各种不适。

面对艰巨的训练任务和各种怀疑的目光,杨燕辉暗下决心:无论吃多少苦头,都不能给“海霞”这面旗帜抹黑。为此,她带头自我加压,一次次狠狠地摔打着自己,一次次在微弱的灯光下加练……在手枪特种射击、踩绳攀登等课目训练中,女民兵发扬吃苦耐劳、勇争第一的连队传统,每天摔打几十次,身上青一块、紫一块,但全程无人退缩。最终,19名女民兵全部通过特种部队联合考核。担任女民兵特训教官的班长张小洋说:“苦练特战硬功不只是为了证明‘海霞’不是花拳绣腿,更是为了让自己守岛履职更有底气。”

去年第9号超强台风“利奇马”来袭,风力强、雨势大,对洞头区造成严重影响。杨燕辉与连长陈盈盈带领女民兵抗台抢险,并投入到社区、村居的灾后自救、重建工作。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杨燕辉至今还感到有些后怕。“当时狂风骤雨,许多商铺广告牌都被吹落砸在地上,我们一行12名女民兵正赶往海霞村村口救援,突然间一棵大树被连根拔起,砸在我们身前的一辆停靠的轿车上。”“就在眼前啊,如果步子快点就是砸在我们身上,后果不堪设想。”陈盈盈说。

这些年,在杨燕辉的带领下,女子民兵连还经常与地方单位开展共建活动,不仅如此还以“海霞”志愿者、党员志愿者身份参与环境整治、爱国主义国防教育等志愿活动。连队党支部先后获得“百岛先锋”“瓯江先锋”、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2017年上半年,温州志愿服务“大数据”公布,女子民兵连志愿服务活跃度排名全市第二。

庚子新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女子民兵连医疗救护分队队长陈虹,向所在洞头区人民医院第一个递交请战书,紧急驰援武汉。1月28日,几经辗转,陈虹抵达武汉已是深夜。次日接受为期4天的严格岗前培训后,她被安排到武汉天佑医院的隔离病房。

抗疫的日子里充满了离合悲欢,辛酸劳累见证的是人情温暖。“9床患者情况危急!”一声令下,陈虹马上冲进了病房。这位肝癌晚期又不幸感染新冠的危重症患者,手术部位不断渗血、渗液,血压骤降,陈虹与当班同事立刻为患者开通了2条静脉通路,快速扩充循环血量,并用沙袋为患者的伤口加压止血。“你要鼓足勇气,我们在你身边。”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救治,患者生命体征暂趋平稳。

一个星期后,患者病情持续恶化,不幸离开了人世。虽然见惯生离死别,但陈虹仍满怀歉疚,“忘不了他那渴望生命的眼神,也许我还可以做的更好。”

“我们都是‘海霞’人,爱岗尽责是本职,爱民奉献是宗旨,我们会始终坚持下去。”这也是女子民兵连官兵的共同心声。

岁月如歌,绚烂依旧。新一代“海霞”人永葆本色、牢记初心,勇挑重任,让“海霞”精神代代相传,让先锋战旗在东海之滨高高飘扬。

摄影:时 庆

制图:张 锐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